“是溪流,是江河,无需更名;论大小,论长短,不必丈量。她,化水为乳,滋养着一座“古府新市”;她,以血为脉,成就了一座“文明新城”。这里屹立着千年长堤、百代雄陂的治水传奇,她就是莆田人民的家乡河——福建木兰溪。”
这是国家水利部首届“全国最美家乡河”颁奖辞,辞中所提及的“千年长堤、百代雄陂”即是入选国家水利部“全国最美水工程”的木兰陂。木兰溪与木兰陂双双入选,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家乡河与水工程。
最美家乡河上的最美水工程——木兰陂是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全国五大古陂之一,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福建唯一一家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见证了北宋王安石富国强兵的“熙宁变法”,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并发挥着防洪、拦潮和灌溉功能,造福莆阳。
一道母亲河
传说,木兰溪的名字与“开莆来学”的先贤郑露有关。郑露奉诏入仕,乡亲们都在木兰山下的溪边为他送行,并采来了他平生喜爱的木兰花瓣,纷纷扬扬地洒在船头和水路上。大家感念郑氏三兄弟对莆田开化、开发的贡献,就把这条溪称为“木兰溪”。
最美家乡河——木兰溪发源于戴云山脉东麓,莆田市仙游县西苑乡仙西村的黄坑里,自西向东横贯莆田中部,最后出三江口入兴化湾,把兴化平原分成两部分,俗称南北洋,它们是莆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摇篮。
木兰溪干流全长168公里,其中莆田境内有105公里,是莆田市最大的河流,汇集着三百六十条溪涧之水,是一条径流量巨大的溪流,年均径流量达10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木兰陂以上干流长79公里。木兰陂以下至三江口为感潮河段,长25.8公里。南北洋总面积425平方公里,生活着近百万人口。
木兰溪是莆田成长和繁荣不可或缺的“血脉”。正是她的存在,使这座千年古邑充满生态和自然之美,长桥卧波,风物宜人,花果飘香,物产丰饶,有着天然粮仓的称誉。两千多年来,莆仙人民在古老的木兰溪两岸刀耕火种,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莆仙文化。自唐以降,木兰溪哺育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养成了“家贫子读书”的优良传统,以至于“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实至名归。
三筑堰陂史
然而古时的木兰溪,每逢雨季,便像失控的野马,狂放不羁,为祸甚深。在木兰陂建成之前,上游木兰溪水汹涌而下,兴化湾海潮向上游涌去,最远时可达仙游县的林陂(古称灵陂)。木兰溪两岸旱、洪、涝、潮等灾害频频发生,一片荒芜,“只生蒲草,不长禾苗”,民不聊生。改造木兰溪,变水害为水利,早就成为莆田人民的夙愿。
宋治平元年(1064年),钱四娘来莆治水。她年轻时随父途经莆田,被木兰溪水和两岸风光所陶醉,又为溪水肆虐兴化黎民而揪心。后来,钱四娘与母亲扶送父亲的灵柩返乡,途经莆田,再次目睹水患,下定决心筑陂,也得到母亲的支持。她变卖家产,筹集10万缗巨资,以16岁女辈之躯肩负起建造木兰陂的重担。
钱四娘在木兰溪将军岩选址(今城厢区华亭镇西许村),雇工垒石,截溪筑陂。兴化民众纷纷出工投劳。民间传说,钱四娘支付劳动报酬时,不管是手抓还是捧钱,都只是十八文钱,留下了“抓也十八,捧也十八”的历史名谚。
三年后,筑起堰陂,但因地高流急,堰陂“与水争势”,不久,突遇山洪而溃垮。钱四娘极度悲愤,投水殉陂,时年19岁。遗体漂流到下游的下横山村,被群众捞起,不仅没有腐臭,反而飘散异香。当地民众将其厚葬于龙坡山上(即今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青垞村云庄),在山上建庙以祀,称为香山宫,即如今的钱四娘庙。千百年来,凭吊者络绎不绝,香火鼎盛,钱四娘的治水功绩和精神激励着后人,前仆后继,“制服”木兰溪。广东惠州府博罗县人黎畛,治平年间(1064-1067年),因弹劾权贵枉法被贬为莆田县主簿。他协助钱四娘建陂,筑陂失败后,目睹钱女投水殉职,也跃马入水,时年68岁。
宋熙宁元年(1068年),钱四娘的同邑林从世曾经参观筑陂遗址,他决定继承钱四娘未竟事业,携带10万缗家资,举家迁居木兰溪南岸瑶台(今荔城区黄石镇瑶台村)。他在下游上杭温泉口(今城厢区霞林办木兰村黄头)筑陂,但因陂址处于“隙扼两岸,怒涛流悍”之地,被海潮冲垮。
时值王安石变法,大力推行农田水利法,莆阳两次建陂均未成功,惊动朝廷。北宋权相、书法家蔡京奏请神宗下诏征募筑陂者。熙宁八年(1075年),义士李宏应召前来,倾尽7万缗家资,众筹70万缗。李宏吸取两次筑陂失败的教训,听从昔日好友、水利工程专家、高僧冯智日的建议,巧应妙应禅师“逢竹则筑”的预言,因势利导,选择在钱四娘与林从世筑陂的故址之间、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与溪流的交汇处修筑堰陂,此处溪床是岩石,而且“溪宽流缓潮尾”,既不与洪水争势,也不跟潮水拼力。李宏、冯智日或从道家的“无为而治”中感悟到洪水与潮水的特性。经过8年苦战,元丰六年(1083年)筑成木兰陂的堰陂。
当李宏、冯智日在筑建木兰陂感到筋疲力倦、财力匮乏之际,蔡京再次奏请下诏募建,三余七朱陈林吴顾十四大家慷慨捐田毁屋,疏通九大海沟,开挖九十九河沟,让陂头数千万方的洪水导流进南洋平原纵横交错的河沟。并筑建洋埕、林墩、东山陂门,木兰溪的洪水顺着陂首的导流干渠流进南洋水系,经过九条大沟,再从陂门排涝闸泄洪。溢流堰、进水闸、冲沙闸、导流堤构成了一条长219米、高7.5米、陂门32个、陂墩29座的大型陂堰,大沟9条,小沟99条,大型陂门4座,涵洞300多处,组成了一座科学布局、合理分流,集蓄、灌、排为一体的枢纽水利工程。
四个外乡人
乐善好施不分地域。许是机缘巧合,或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四位修筑木兰陂的先贤都是外乡人,而且都是福州人。这些先贤不惜身家性命,心甘情愿造福一方百姓,甚至以身殉难,令人肃然起敬。
钱四娘出生于1049年,长乐人氏,祖籍浙江宁波,系五代吴越王钱镠之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氏家族归顺宋朝,后因钱四娘之父钱之贵在福建为官,举家迁居长乐。钱四娘自幼聪明美丽,心慈性善。钱四娘死后因有功于百姓,被赐封为“夫人”,俗称“钱夫人”,不久后加封为“妃”,因此,祭祀她的庙改称为钱妃庙。
林从世与钱四娘是同乡,也是长乐人,为唐“九牧林”之一循州刺史林蒙的后裔,乡贡进士,家底丰厚,人号“林十万”。生性博爱,喜好济世救民,时常到各地旅游。
李宏是侯官人士,生于庆历二年(1042年),为唐朝宗室后裔,其先祖因避乱逃难到福建,居住在侯官福星坊,也是家财万贯,又好善乐施。木兰陂建成后,万民称颂,但是李宏毫不居功,仍然经常巡检陂首工程和南洋平原,继续指导完善灌溉工程。元丰六年(1083年),李宏在巡视途中积劳成疾,突然离世,葬于大弧屿(今荔城区黄石镇金山村),年仅41岁,后又被朝廷赐葬于澳神岩下(今黄石镇东山水闸边)。宋景定三年(1262年),被朝廷诏封为惠济侯。
传说冯智日也是侯官人,与李宏是至交。他精通天文、水文和地理,在筑陂过程中,充当总工程师,科学选址是他的一大功劳。
为了纪念建陂先贤,宋元丰八年(1085年),在木兰陂附近的“惠南桥”(即迴澜桥)西侧,建造“义庙”,奉祀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和冯智日。元廷祐年间(1314至1320年),又在不远处建庙,专门祭祀李宏,现已开辟为木兰陂纪念馆,陈列陂史和有关文物,馆内保存着各代名人撰写的历次修陂碑石。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在木兰陂北面又建一庙,专门祭祀冯智日。
千年木兰陂
元丰六年(1083年)春天,经过20年无缝的爱心接力,钱四娘、黎畛、林从世、李宏、冯智日、三余七朱陈林吴顾十四家,以他们博大的胸怀、深沉的爱心、公而忘私的义举,终于筑建古代福建最宏大的枢纽水利工程,完成了南北洋平原的全面开发,缔造了一片膏泽沃野、鱼米之乡——兴化大平原,铸就了“文献名邦”雄厚的物质基础。莆田人自此踏上高歌猛进的科举进仕的宽阔之路,以“中国古代进士第一县”的荣誉称雄古代科举史。林光朝、郑樵、刘克庄、李在、曾鲸、吴彬、宋珏、黄仲韶、郭尚先等一大批历史文人名人络绎不绝地踏上中华文明的史书,以不朽的著作为莆田争得“海滨邹鲁”的称誉。
木兰陂建成后,既保障农田灌溉,又扩大耕种面积,南北洋耕地蔚为大观。莆田首位文状元徐铎《木兰谣》说:“莆邑之南,原为斥卤。有泽有陂,有桑有圃。饮水思源,其功可数。钱林开基,李宏创募……”《乾隆莆田县志》记载:“(木兰陂)灌南洋之田万余顷……岁可得谷二千五百五十五石有奇。”《闽侯县志》记载:“陂成溉南洋田万余顷,岁输军储三万七千斛,遂废五塘(即横塘、陈塘、唐坑塘、许塘)为田,令民耕种,岁可得谷二千六百五十余石。”
钱妃庙那香炉上三炷香又萦绕着古庙的时空,每一夕点燃的烛香,是感恩,是祝福,也是祈祷,千百年来,从未熄灭,也从不会停止。这是民间的千秋功德,这是尘世的凡心所聚,这是木兰古陂千年屹立的深刻内因,这是木兰陂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最好证明,更是木兰陂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历史见证。这也是木兰溪入选全国最美家乡河的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