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一曲巾帼英雄的颂歌
· 关中刀客---大别花乡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诗”。乐府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支奇葩,它不仅开拓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乃至律诗绝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木兰诗》就是乐府诗中的杰出代表。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全诗短小精致,朗朗上口,只有三百余字,但是诗中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曲折离奇的情节安排和优美自然的诗歌语言让人百读不厌。《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全诗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笔墨,而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重点写第一和第三部分。它通过记叙了古代一位名叫花木兰的女子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诗的开头就采用了民歌一问一答的形式,写木兰当户而织、不断叹息的情景。在此,作者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木兰从军的原因,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在叙事中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接下来,诗歌叙写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用了四个重复的句式,极力渲染了离家出征前紧张的战争气氛。然后,诗歌第二部分叙写了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踏上征途的情景,表现了木兰远离家乡,对故土、对亲人的依恋之情,突出了她一个平凡女子的儿女情怀。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作者寥寥数语写得极为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关山度若飞”以下六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诗歌第三部分再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作者在此又用了不少笔墨来竭力铺写。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厅堂接见她。木兰不要做官,不要赏赐,只要千里马一匹,速速还乡,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质。经过了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诗歌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这里诗歌依旧用了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接着写木兰到家后的喜悦心情,开东阁门,坐西阁床,换装、梳妆打扮后恢复了女子的本来面目,最后出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极富喜剧意味。
纵观全诗,花木兰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诗歌用喜剧的形式,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可以说,《木兰诗》既是一曲巾帼英雄的赞歌,也是对爱国主义的歌颂。木兰是一个普通女子,她生活在寻常百姓家,当户而织,说明她勤劳能干;停机长叹,为父亲的事忧心苦闷,说明她懂事善良、有孝心;“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说明了她刚刚离开父母就已经非常想家的女儿情怀;十年征战,重回故里,急于恢复女儿之貌,又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她天真可爱的性格。木兰又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女子,当年迈的父亲被迫要出征打仗的时候,她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这份孝心感天动地,这份勇敢令人敬佩。征战沙场十年,屡立战功,如果不是骁勇善战,是不可能做到的;和伙伴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战斗在一起,而没有被发现是个女子,如果没有足够的聪明机智,是不可能做到的;凯旋归来,天子封赏,不为所动,宁愿辞官还乡,这份不慕功名富贵、宁静淡泊,也是平常人难以做到的。她既有善良坚毅的一面,又有机智活泼的一面,既不是武夫式的顾大嫂,也不是娇滴滴的崔莺莺,而是一个集女孩子的娇美和柔情、坚毅和勇敢、质朴与谦逊、爱国与爱家于一身的奇女子形象。她爱劳动,爱亲人,爱祖国,爱和平自由。木兰的形象是古代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坚强和淳朴的优秀品质。
《木兰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对偶的句式,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的风格,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因此,北朝民歌《木兰诗》和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乐府双壁”。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今日头条”,欢迎推荐、点赞、加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