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远(约1140-约1225年后),南宋绘画大师,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鸟常以山水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西园雅集图》等。
马远 踏歌图
踏歌是民间一种不拘程式的娱乐形式,用足蹬踏而作歌之谓。据《武林旧事·元夕》载李篮员房写南宋京城临安繁华气象的诗中,有“人影渐衡益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句。《踏歌图》是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传世名作,此图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诗意。在画法上,用笔苍劲而简略,大斧劈皴极其干净利索,正是院体的典型特色。树木的枝干有下偃之势,则是马远个人的创造。这幅作品,虽不是边角之景,但在处理上,已经融入了边角之景的法则,所以并不以雄伟见长,而是以清新取胜。尤其是瘦削的远峰,宛如水石盆景,灵动轻盈,绝无北宋山水画那种迫人心肺的压倒气势。
马远手卷
马远《溪山无尽图》卷,构图布景与《溪山秋爽图》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卷绘于宋笺纸上,山石为马远典型的斧劈皴,乔松远树,皆用拖枝法,柳林含风,千笔万笔,笔笔不乱。画幅中间,数株红树,点缀溪山丛莽间,有画龙点睛之妙。而纸寿千年,其完好程度与绢本不可同日而语。此卷创作年代当稍晚于绢本,水法两卷亦有不同,此卷水的画法更接近马远水图。
杨仁恺先生曾在《国宝沉浮录》中以此卷迄未发现为憾。马远《溪山秋爽图》卷,着录于石渠宝笈初编,贮御书房,定为上等成二,位居现藏故宫博物院的马远十二开《水图》册页之前(上等成三)。可见乾隆帝及词臣们对此卷的重视与肯定。《溪山秋爽图》卷亦曾经明大鉴藏家书画家沈周鉴藏,后入文征明的学生周天球之手,又经明末大鉴藏家朱之赤秘藏,嘉靖年间,状元宰相申时行在拖尾行书跋数行定为马远真迹。两卷合参,一绢本、一纸本、笔法构图如出一辙而又有变化,当出自一人之手无疑。而《溪山秋爽图卷》马远落款清晰可辨。在未睹石渠宝笈着录的《溪山秋爽图卷》之前而定《溪山无尽》为马远真迹,前贤学识眼力实令人钦服。
雪崖枯枝,芦竹寒汀,滩旁四隻白鹭,均做瑟缩之状,寒天的景緻,令人有著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浓淡墨色画出的树石、远山和芦草,对比于留白的积雪处,和几不见墨痕的白鹭们,在黑白之间,充分表现出清冷的意趣,达到了画雪得其清的境界。另从岩壁上伸出的枝干,曲折延伸,势如蛟龙昇腾游动,这种笔势往下拖垂,形成长而斜向伸出的画枝方法,正是典型的「拖枝马远」风貌。
本图描绘的是曹洞宗祖师洞山良价在云游途中,涉水之时见到自己水中之影而恍然大悟的一刹那,是为数不多的马远的真迹之一。图上有南宋皇帝宋理宗的皇后杨妹子之题字。本与天龙寺所藏的云门大师图、清凉法眼禅师图同为描绘禅宗五祖的画作之一。田中丰藏旧藏品。
这幅画是南宋宫廷画家马远根据宋宁宗皇帝的诗意,而创作的一幅抒情小品。画幅左下角有「马远」的落款,而右上方空白处则是宁宗所题的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画面中,一名儒雅的文士,带著携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径间。溪旁的柳树,抽出了细柔的新芽,引来了一对黄莺,在枝梢上愉悦的鸣唱著。文士站在溪旁望著牠们,捻鬚微笑,陶然地沉浸在初春的生气里。
本图描绘了在广漠寒江中钓者乘舟独钓的场景,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余白效果的马远派的杰作。但是,在船的略微靠上方一带有绢补接的痕迹,由此推断,此作品原本可能是一幅更大画面的作品。另外还有源自南宋宁宗妃恭圣皇后所居坤宁殿的"辛未坤宁秘玩"印。
本图为纸本浅设色画,图中画一艘孤舟停泊在江边的芦苇丛畔,一位年老渔翁,抱著船桨在渔舟上呼呼大睡。因为画幅左上角钤有「马远私印」,遂题为宋代马远作品,不过现在看来画风和马远差距太大,不可能为马远之作,所谓「马远之印」可能是明代古董商玩的把戏。但是画作本身的确是件好作品,有可能是明代浙派的高手所作,后被挖去款题,改为马远。
唐代诗人司空曙有一首〈江村即事〉诗云:罢钓归来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好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件〈秋江渔隐图〉,所描绘的正是司空曙这首诗的意境,本图曾经在1935年至英国展出,据李霖灿先生回忆,当时英国人对于中国的隐逸思想并不了解,于是迳将这件作品称之为Lazy fisher ,这张〈秋江渔隐图〉遂以”懒惰的渔夫”这个名称声名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