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景全国闻名,说起“双峰插云”,杭州人能一口报出:就是南高峰和北高峰,插云,是形容它们高。
但有一件事,估计老杭州都不太知道,就算爱爬山的人也不太晓得,峰顶之上,曾经还建有两塔,名字很朴实直白:南高峰塔、北高峰塔。
这两座塔,才是真正插云的……800多年前,它们是南宋临安城的制高点。
今年,消失了数百年的南高峰塔露出了头。1月到6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高峰塔进行了考古发掘,它的塔基、塔院(荣国寺)建筑基址等,被考古队员发现了。
6月20日上午9点半,考古专家带着记者,爬了一趟南高峰,去正在考古发掘的现场看了看。
胡适和郁达夫的南高峰
“我们就在烟霞洞停车场等你。”所里工作人员发来这句话时,记者有点小穿越。
1923年6月15日,胡适在杭州,和今天一样,黄梅天气,闷热潮湿,他和高梦旦(时任商务印书馆办编译所所长)还有刚从绍兴赶来的蔡元培一起游“烟霞三洞”。大家劝他在此地过夏。于是乎,胡适著名的《山中日记》,记录了他和恋情半公开的表妹曹佩声在烟霞洞从9月9日到10月4日的生活。
这座山,便是翁家山,就在南高峰下。看这一则日记——
1923年9月13日
今天晴了,天气非常之好。下午我同声出门看桂花,过翁家山,山中桂树盛开,香气迎人。
记者站在满觉陇路边,烟霞洞公交车站和停车场的位置,开始往上登南高峰。
看这块指示牌,你就可以知道南高峰的位置。记者爬上去,花了20分钟,出了两斤汗。
说实话,北高峰名气一向比南高峰大,是杭州人口中的“杭州第一高峰”,海拔313.7米,平时爬山的人很多,也可以坐缆车上去,有索道。相比之下,南高峰低调很多,也低一点,海拔是257.2米,而且深山中并不好走,栎松林立,竹林、茶树混搭,昨天下过雨,加上黄梅天,石子路非常湿滑。
这个山中气氛,比胡适晚来9年的郁达夫,体会太深了,他在日记里,表达了某种兴奋——
我觉得,南高峰的代言人应该是郁达夫,因为第二天的日记,他这样说——
只过了10天,1932年10月20日,《迟桂花》写完了。
《迟桂花》里,他这样描写南高峰——
“到南高峰下的翁家山的时候,太阳已经悬在北高峰与天竺山的两峰之间了。他们的屋里,早已挂上了满堂的灯彩,上面的一对红灯,也已经点尽了一半的样子。”
小说中,郁达夫将满腔爱意则汇聚到了一个名为莲儿的女子身上,看来,郁达夫在翁家山上治好的,似乎还不止是肺病。
建于1000多年前,如今只剩一截塔基
写到这里,好像还没塔什么事……不光是多愁善感的作家,包括普通人的我们,也压根看不到南高峰塔的影子。
唯有一处——记者爬到峰顶,看见一块“南高峰简介”标示牌,里面提到了“七级砖塔”的生卒年代。
我们再到几个著名的文献中寻找下蛛丝马迹。
清代才子张岱的《西湖梦寻》——
塔居峰顶,晋天福间建,崇宁、乾道两度重修。元季毁。旧七级,今存三级。塔中四望,则东瞰平芜,烟销日出,尽湖中之景。
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五·湖山胜概——
南高峰塔荣国寺。有白龙王祠及五显祠。险峻甚于北峰。中有坠石,相传云:昔有道者镇魔于此。又有颍川泉。
嗯,周密肯定亲自爬过,跟记者感受一样。
再去更著名的《咸淳临安志》翻翻,卷八十二明确有“南高峰塔”的条目——
天福中建,高可十丈。
崇宁二年僧修懿重修。乾道五年僧义圆重建。
大家可以从古画里,看下两座塔的样子和变化——
南宋 叶肖岩 两峰插云
这张一高一低两座塔,画得很写实。
明-宋懋晋-西湖胜迹图册-两峰
清 董邦达 双峰插云
出自——民国《吴越游览图咏》
我们跟着古画来梳理一下时间轴。
据文献记载,南高峰塔始建于五代,就是后晋天福年代,距今1000多年。崇宁(宋徽宗年号)二年,有过一次重修,乾道年间(1165年-1173年,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昚的第二个年号)又重建过一次。本来塔有七级,但明代时被雷击后逐渐倾圮,只剩3级,之后就慢慢地废弃了,到了现在,只剩我们眼前看到的一截塔基了。
还是那句老话,一切还得考古证据说话。
比六和塔雷锋塔小,比保俶塔要大
“注意不要踩在边缘上,容易塌,也容易摔跤。”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征宇提醒我们。
眼前,布满了凸起的大块头的基岩,黄褐色的夯土,此外,能看到明显的六边形轮廓,说明塔身平面是六角形的。
大家很容易把它和我们更熟悉的雷峰塔比较一番。
雷峰塔是八边形的,但南高峰塔所在的地理条件,和雷峰塔不太一样,它在峰顶上,是利用自然山岩,经过平整、填筑而成。
“你看,整个塔平面上应该是铺了夯土的,之后再在上面砌砖。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还能看到很多塔砖,因为随着塔慢慢塌落,我们周边,包括陡崖往下看的时候,也还能看到一些塔砖。”
塔基上残存着的塔砖里,记者找到一块塔砖边缘能清晰得看到三个字:南高峯。
一块塔砖,可都是讲究和故事啊,王征宇给我们看了另一块砖,上面有“衢州”两字,还有一块砖上是“张氏”。
“这些是供养人捐资烧造的。那时候造宝塔对信徒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而且也有传说,曾经有高僧舍利埋在这里。舍利、南高峰这些要素合在一起,对信徒来说是一件大事。所以当时有很多捐赠人留下了他们的名字、来处。这样的砖,发掘了不止几十块。”王征宇说。
塔的对角直径约10.1米,每边直径5.07米。王征宇说,南高峰塔比六和塔、雷锋塔小,比保俶塔要大。
南宋临安的制高点,是风水塔也是景观塔
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遗迹,是哪个年代的?
我们离开塔基往前走,一条长长的路,便是甬道,上面铺了一层黑色保护膜,路的铺砖基本上已经破坏掉了,但在路的两边,我们看到了一块块长条砖砌筑的包边。
熟悉临安城遗址,比如中山中路御街遗址的人,对这个形状的砖太熟悉了,这不是大名鼎鼎的香糕砖吗?
“年代应该确定是没有问题的——南宋时期。”王征宇说,这是南宋时期“双峰插云”景观里一个重要的点,“双峰插云”的说法里,峰和塔可能是融合着说的。
也就是说,所谓双峰插云,插入云里的其实是塔呀。
虽然塔已经消失了,但800多年前,南宋的杭州人是妥妥享受到的。
为了感受并测试一下插云之感,王征宇早上8点就到了峰顶,果然,云雾缭绕。
他说,走到上面,人就在云雾里面。九点开始,烟雾开始散了。
“南宋的时候,这两座塔在临安城是最高点,站在南、北高峰塔上,都能看到江、湖、城。”
景色变了,但南高峰没变,塔只要存在过,就一定有痕迹。
南北高峰之间的距离,根据古人的说法是“相距十里”。目前,北高峰塔还没有做过考古发掘。但两座塔对于南宋临安城的意义,和六和塔这些都不太一样。
“南北高峰的两座塔,在南宋时期不仅是护佑百姓的风水塔,也是重要的景观塔,这是很重要的意义。当时塔是空心的,最初是为了拾级而上、顶礼膜拜,后来又成为了普通老百姓观景的地方,有一种方向导引的作用,文献上说塔底还有燃烟照明作为引导。”
从甬道走过去,就是塔院建筑基址遗迹,还能看到房屋台基、夯筑地面、院落、排水沟的遗迹,这就是王征宇说的荣国寺。
现在很清楚了,南宋时期的南高峰塔的整体空间结构——前塔后院。
那么,地宫会发现吗?雷峰塔当年地宫的发现震惊众人。
“从现在来看,地宫的迹象不明显,只能看到山体的基岩和岩缝。但是我们准备再找找。如果有的话那是最好了。”王征宇说。
———————————————————————————————————————————————————————————
最后,是南高峰塔出土文物欣赏时间——
铜钱
瓷器碎片
火焰宝珠
缠枝花砖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