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湖 金石蕴雅
又到了“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时节,陪伴杭城走过16年的“相约西湖”系列文化活动也如约而至。2002年至今,“相约西湖”作为杭州城市文化品牌活动,紧扣时下文化热点,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今年,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承办,杭州名人纪念馆(唐云艺术馆)、西湖文化俱乐部执行的“相约西湖”活动,将陆续为大家呈上精彩纷呈的系列文化节目。
活动一:《寻珍觅宝》系列文物视频
文物,留存着历史的烙印,凝聚着文化的精髓。《寻珍觅宝》系列文物视频从杭州浩繁的文化宝藏中精心挑选了6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与名人古迹,它们承载着杭州故事,守护着杭州记忆,传承着杭州文化。视频将通过六位“文物守护人”的解说,从塔、居、丝、志、瓷、画6个角度多方面展现杭州的历史文化底蕴。
西湖十景中唯一缺席的“双峰插云”究竟是什么模样?李叔同在虎跑断食时在想些什么?南宋官窑为什么要制造青铜形制的青瓷器皿?清代乾隆皇帝的皇家游湖路线又是如何?
从10月7日开始,每周日晚22:30,大家一起来浙江教育科技频道的《宝藏》栏目里找答案吧!
活动二:《西湖匠心》系列人物专访
西湖,最美的风景是人。当您漫步西子湖畔,是否曾沉醉于十里荷花的清雅秀丽?是否曾注意到那支英姿飒爽的“娘子军”?又是否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景区讲解员身上学到许多知识呢?
11月9日起,让我们一起走近西湖美景的创造者、平安西湖的守护者以及西湖文化的传承者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西湖故事”,感受他们的“西湖匠心”吧!
活动三:郭仲选先生百年诞辰书画篆刻纪念展
11月16日,一场“湖山留馨,高风永驻——郭仲选先生百年诞辰书画篆刻纪念展”将在唐云艺术馆开幕。展览将展出郭仲选先生及其子郭超英的书画作品共30余幅,同时还有郭老生前好友马识途、欧阳中石、沈鹏、刘江、肖峰、冯远等艺术名家和相关领导的作品。对书画篆刻艺术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不能错过此次展览哦!
活动四:“西湖文化与郭仲选书法艺术”研讨会
在“湖山留馨,高风永驻——郭仲选先生百年诞辰书画篆刻纪念展”开幕式后,到场参加纪念展的著名书画艺术家和学者肖峰、朱关田、陈振濂、鲍贤伦、何水法、吕国璋、王冬龄、金鉴才、毛时安等将围绕“西湖文化与郭仲选书法艺术”展开研讨。郭老虽生于齐鲁,但长居西湖60年,与西湖结下了大半世情缘。他生前举行过两次个展“西湖颂”和“湖山晚晴”,均以弘扬西湖文化为己任。本次“相约西湖”活动,以纪念郭老百年诞辰为契机,通过专家们的深入研讨,必将为西湖文化和郭仲选书法艺术的研究与光大,留下传世佳话。
活动五:相约西湖之夜
11月16日晚,本次“相约西湖”的重磅活动——“相约西湖之夜”将在西子湖畔隆重举行。晚会邀请了众多知名艺术家为大家献上异彩纷呈的文艺演出,牛犇、李光羲、王铁成......这些艺术大家届时将与大家见面。《寻珍觅宝》系列文物视频中的文物守护人也将携文物亲临现场,与现场观众一起分享文物的前世今生。与此同时,《西湖匠心》系列人物专访中的六位西湖的建设者、守护者和传承者们也会来到现场。
今年“相约西湖”的首个活动——《寻珍觅宝》系列文物专题片,甄选了六件与“西湖”相关的文物珍品,从塔、居、丝、志、瓷、画六个角度多方面展现杭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活动还邀请了六位文物的发现者、修复者或研究者作为“文物守护人”,讲述西湖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叙西湖历史,感西湖古韵;继风雅往事,传文化薪火。
本期文物——南北高峰塔
南北高峰巧避人,旋生云雾半腰横。
纵然遮得青苍面,玉塔双尖分外明。
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笔下西湖十景中的“双峰插云”。
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双峰插云”中的“双峰”指的是南北高峰,其实不然。在南宋时期,南北高峰上各有一座古塔,每逢云雾低横之日,自西湖西望,群峰隐晦而塔尖分明,因此得名。
南高峰顶西眺龙井
南高峰在古人眼中早已是杭州西湖之南山最胜处,“其阳则崖峦洞壑, 奇绝诡丽。其阴则群山迂廻,壁石险俏。”现今登临南高峰,视觉美感并不逊于古时之人。登至峰巅,东瞰西湖曼妙烟波,南俯钱江澎拜涌潮,西连龙井青葱茶园,与北高峰遥相对峙。南北高峰,独秀群山,两峰相对,直线距离约2.8公里,形成“两峰相对不相连”,“一片痴云锁二尖”的景致。隋代开始,杭州开启社会繁荣发展之旅,唐宋时期,李泌、白居易、苏轼等人疏浚治理西湖,将沿湖一带的自然风景逐渐融入人文情怀,成为人文景观最佳之依托,灵动的西湖文化景观初露端倪。在这个“自然的人化”过程,自然物态随着时间推移,逐步融进人文内容,以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具象存在于世。
南高峰顶东瞰西湖
“两峰插云”景观就是这样一个自然人文化的实例,在南宋时期,南北两峰对峙,峰巅分别耸立着南高峰塔和北高峰塔,双塔塔尖高耸入云,遂形成西湖十景之一的“两峰插云”景观,其呈现出的云山杳霭,塔尖插云天之景,时常跃然于南宋画家“西湖十景”之画卷上。然而到清代,峰顶古塔毁废。如今我们只能在文学、绘画作品中想象当年的“双峰插云”胜景,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而令人感到高兴的是,在南北高峰塔消失了几百年之后,如今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正式启动“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工程,并且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双峰插云”景观恢复工程设计方案。2017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对南高峰峰顶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425平方米,发现遗迹有南高峰塔塔基、道路、塔院建筑基址等,出土少量瓦当、滴水、塔砖等建筑构件,使得五代至宋代南高峰塔及塔院的整体空间格局基本得以呈现,这次考古发掘,为南高峰塔的复建提供了考古依据。
参与了这一次南高峰塔遗址考古发掘的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曦,为我们讲述了南北高峰塔背后的故事。
本期文物守护人——杨曦
杨曦,199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现为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考古发掘、研究工作。
杨曦介绍说:“南高峰塔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淳祐临安志》里,当时是将南高峰和南高峰塔一并进行著录的,直到潜说友纂写《咸淳临安志》的时候,南高峰塔才首次以单列名目的形式出现。根据文献记载,南高峰塔始建年代是在后晋天福年间,而北高峰塔的始建年代是在唐天宝年间,相比较之下是北高峰塔的始建年代更早一些。”
《咸淳临安志》书影
《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均记载南高峰塔为五代后晋“天福中建”。天福年间(936~944),时为五代吴越国文穆王钱元瓘(932~941在位)后期阶段,以及忠献王钱(弘)佐(941~947在位)时期。吴越国由钱镠于907年创建,至978年钱(弘)俶纳土归宋,历三代五王,国境在今浙江、上海、江苏南部和福建北部一带。割据于南方的吴越国在五代乱世中,善事中原,保境安民。历代君王以“信佛顺天”为信条,积极推行崇重佛教的政策,始终热衷于在其境内大兴佛教寺院与宝塔,遂成为盛况空前的东南佛国。
《淳祐临安志》书影
《五代诗话》卷一引《曝书亭集》描述其时盛况“寺塔之建,吴越武肃王倍于九国。按《咸淳临安志》,九厢四壁,诸县境中,一王所建,已盈八十八所。合一十四州悉数之,且不能举其目矣。”这一时期的寺院、佛塔多建于山水秀美、清新静幽之处,如杭州灵隐寺、净慈寺,临安功臣塔、苏州云岩寺塔、杭州雷峰塔、六和塔等。因此,方志记载中的南高峰塔亦是在吴越之地信佛崇佛的历史大背景下得以营建。
南高峰峰顶平台地貌
此次发掘结果显示,南高峰塔顺应峰顶平台地势,地基处理方式简单,顺应地形,大部分直接利用天然山岩为基础,相当于直接建造于原地面之上。这种基础作法可以说明南高峰塔塔基自建成后未曾发生过移位,现存塔基应为五代吴越国时期初建时的基础。
根据研究发现,南高峰塔在宋一代历经三次维修,此时塔有七级,历经岁月沧桑,曾遭受严重的雷击破坏,又缺乏整饬修葺,元代末期毁为5级,至明代末期仅存3级,之后慢慢废弃,直至清末民初只剩1级。上世纪50年代,山下村民大批量挑塔砖建房,又进一步导致南高峰塔的毁废。
杨曦介绍说:“我们进行发掘的时候地表上已经看不到任何塔的痕迹了,南高峰上都是灌木和野草丛生的景象。于是我们就根据平台的地势做推算,在平台偏东部一块空间比较大,感觉空间能容得下一个塔,再一方面在东部有一块位置相对比较高,很有可能是塔基倒塌下来后的废弃物。所以我们将重点放在东部上,在那边布了一条探沟,最后的确是塔基的位置就是在东部。”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小分队,在历经了9个月的不懈努力后,终于基本还原了南高峰塔及塔院的样貌。根据考古发掘推算,南高峰塔的样子应该和六和塔、雷峰塔有些像,只是比它们要细长,“身材更苗条”。有了塔后,跟着建了塔院,南宋理宗朝赐额“荣国寺”。和塔基一条小路相连的房子,根据猜测,以前可能就是塔院奉祀的祠庙。然而如今虽然没有了塔,但杭州人早就习惯了“双峰插云”的名字,双峰依然是双峰,却不再是最老底子的“西湖十景”。
一些历史文化遗存因为年代久远,再加上历史社会的客观变迁,“双峰插云”最原初的意义被人们渐渐遗忘了,到了清代中晚期,双峰上双塔的毁掉就使得人们对它原初的含义产生了一些误解,直接用双峰来替代双塔。杨曦表示:“这一次复建工作,就是希望反映两宋时期的西湖十景名,把最初的双峰插云的景观寓意真实还原,不然就会一直被大家误读。”
目前,南高峰塔的复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北高峰塔所在的北高峰上有许多人文景观,在勘察和发掘方面都有一定的阻碍,因此北高峰塔还在有待进一步发掘和研究。有理由相信,在广大考古专家学者的不断努力下,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就能看到曾经的“双峰插云”再现西湖。
拍摄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