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教学:焕发村小课堂的激情与活力——平凉市2018年中小学课堂教学竞赛与观课议课教研复式教学活动在泾川赛区顺利进行
11月5日,平凉市2018年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课)竞赛与观课议课教研活动村小复式教学组比赛在泾川赛区拉开帷幕,来自七县区的11名选手齐聚泾川,围绕“以人为本,学教融合”的平凉课改理念,以本次比赛为平台,以教研活动为重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研,扎实践行“一改三研”的教研思路,全面展示了“平凉好课堂”的内涵风貌。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班,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2012年,“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新模式落户平凉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兰州大学西部农村教育研究中心孙冬梅教授的精心指导下,成为改变平凉农村小规模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同动同静”模式是针对“动静搭配”模式存在的年级割裂和声浪干扰等不足提出来的。所谓“同动同静”模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在复式教师的合理调控之下同时进行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同动同静”模式比传统的“动静搭配”模式内涵丰富。“动”不仅包含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讲解过程,同时还包括教学的反馈和指导环节。这是教师和各个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思考、共同交流的直接教学的过程。“静”不仅包含学生的自动作业,还包括以小组为主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这个间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随机进入各个年级小组,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给予引导和支持,以保证各个年级顺利完成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此时的小组交流,根据学习任务可以是同年级交流,也可以是跨年级交流。
“同动同静”模式主要表现为“复式教学单式化”,即将复式班级看作是由不同年级小组构成的单式班级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动静同时。在“同动同静”模式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动或者同时静。在同动的时候,教师同时面向各年级传递教学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同静的时候,各年级分别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穿梭于年级之间进行个别指导。由于“同动同静”模式具有多个年级“动静同时”的特点,所以,长期困扰着“动静搭配”模式的声浪干扰在新模式中不复存在,为提高复式教学的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基础。二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同动同静”模式中的动与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有着其特定的范围。就同动而言,我们强调“各年级与教师共同参与”;就同静而言,我们则强调“分别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同动的过程中,会出现只有一个年级在动的伪“静”状态。例如: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当教师面对一个年级进行讲解时,另外年级的学生则安静地倾听,这看上去像一个年级的动的状态,实则是其余年级学生思维共同参与的同动状态。另外,在各年级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同静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伪“动”状态。这实则是一个不包含教师与其他年级在内的自主学习过程,是同静过程的一个表现。三是年级互动性。“动静搭配”模式中,年级之间是割裂的,不允许同级或跨年级互动。而“同动同静”模式则强调年级之间的互助与互评,强调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合作。加强年级之间的互动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不仅可以有效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还可以增强与低年级学生合作的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不仅可以得到高年级学生的及时指导和帮助,还可以涉猎除本年级课本之外的新知识。尽管就其认知水平而言不一定能达到有效的理解程度,但这对开拓低年级的知识面是大有裨益的。
今年举行的复式教学竞赛是平凉第二届农村小规模学校复式教学竞赛。这次竞赛把教师的课前说课、集体磨课、共同观课、课后说课、集体议课形结合,全程性探究和研讨农村小规模学校复式教学的基本教法和效率提升。整个比赛按照课前说课、授课比赛、课后说课议课三个环节依次进行,由一名专门评委按照制定的《平凉市课堂教学设计评价标准》的指标要求,基于以“学为中心”的思想,对调研教师的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目标确定、策略的选择和评价的方式等,从理论和预设层面,按10%的占比进行评价。三名评委按照各学科《平凉市课堂教学展示评价标准》,对调研教师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材理解、资源整合、目标达成、策略的运用、评价的方式和功效等,从现实和实践层面,按80%的占比做出评价。每堂讲赛课结束后,工作人员根据《平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生评教用)》,抽取复式课堂的5名学生,从感受体会、理解掌握、情感体验、适应性和参与度等方面,按10%的占比进行量化。每天的讲课展示结束后,开展由评委组长主持,当天赛课教师全部参与的“教师说课、主评议课、评委补充、与选手交流探讨”等四个环节的说课议课活动。
在课前说课环节,静宁县甘沟教委的张小峰老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炼成有效备课、有效授课、有效提问、有效评价四个有效环节,阐述了自己的针对“6+7”复式班授课实现教学时空与教学效益最大化的策略。
在课堂比赛环节,抽到第一个上台的华亭县神峪学区铁小花老师,首先对两个班级学生的座位进行调整,在两名一年级学生中安排一名二年级学生,任命二年级学生为一年级学生的“小老师”,任命一年级学生为二年级学生的左肩右臂和学习“小助手”,经过课前的分组调整,进入授课过程,“同动环节”的相互促进发挥明显。铁老师执教的数学课,一年级授课内容是《加减混合运算》,二年级授课内容是《6的乘法口诀》,铁老师设计了“同动-同静-同动”三个环节,课堂节奏紧凑,学生参与度高,合作促进效果显著。
泾川县太平镇红崖湾小学马存俊老师执教的小学语文复式课,内容分别为一年级《语文园地》和二年级《寒号鸟》,语文园地部分为知识积累,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寒号鸟则是从民间传说改编的寓言故事,节选自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文本生动,故事精彩,内涵寓意深刻,两部分知识类别差距大,共性因子少,进行复式教学的设计难度大,如何处理两个年级分别教学时的声波干扰就成为了这节课的授课难点,马老师则抽丝剥茧聚焦教学目标,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只设计了学习生字词和知识展示两个同动环节,“动”有所得,“静”有所获,课堂教学平实,花样少,教学过程朴实,实效高。
由于整个复式比赛都安排在红崖湾小学进行,所有参赛教师的授课内容均严格随班进度抽取,因此,授课内容既类似同课异构,又呈现了课时的层层递进。在面对数学课《加减混合运算》和《6的乘法口诀》的复式教学时,几位参赛教师均提取了围绕数字“6”这个共性因子进行设计,同样,在语文课《四季》和《坐井观天》的复式教学,几位参赛教师也挖掘出了“青蛙”这个共性因子来进行“同动”环节的设计。
从比赛中选手的授课方式看,复式班到底是该采用“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模式还是传统“动静结合”复式教学模式,参赛教师均结合授课内容,大胆取舍,大胆整合,做出了合理的选择。“同动”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及想法,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相互接纳和欣赏,相互合作交流,并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想法进行批判和反思,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不同年级学生间的多向交流探讨,使得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充满了人文气息,充满了师生的灵性和个性。“同静”环节则鼓励学生自主地学习知识,学生积极尝试,主动探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动静结合”环节,则减少视频、音频和展示的干扰,准确巧妙地处理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关系,不为“同动”而动,不为环节而环节,回归了课堂教学的本源。
泾川县太平镇红崖湾小学位于红崖湾村部所在地,四面环山,常住人口多为留守老幼,红崖湾小学共有一、二两个年级,一年级10名学生,二年级6名学生,全校共有2名教师编制,两个年级的学生共处一间教室,这种特殊的教情决定了在这里的每节课都必须是复式课堂。在我市,随着城镇化和少子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小学同样也呈现出了布点多、规模小、分布散的格局,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必须合班授课,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相邻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合理调控下,同时进行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以“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为核心,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开展“同动同静”,科学分配学习小组,充分发挥“以大帮小,以小促大”作用,形成学习竞争机制,完成学习目标,为破解小规模学校因学生人数少,师资力量不足等难题指明了方向,也为大规模学校的“单班复教”、分层教学及“强扶弱,弱促强”提供了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课堂教学和组织模式。
文章来自——平凉教科研
- 上一篇:南歌子·栀子花开
- 下一篇:搞笑脑筋急转弯大全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