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鲁迅先生的《呐喊》又起《风波》

鲁迅先生的《呐喊》又起《风波》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26 22:10:31
阅读:

刚拜读了鲁迅先生的《风波》,真不亏是文学大师,文章里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动作描写,无一不透露着鲁迅先生深厚的文学底蕴,之前对他的偏见随着读他的《呐喊》也逐渐减少了许多。

鲁迅先生的《呐喊》又起《风波》

信息的窗口

也知道为什么他把这本书叫做呐喊了,因为启而不发呀,即便是呐喊又怎么样呢?在话不敢说的时代,他连革命二字都不能在文中体现,也是够难为先生了。

《风波》里还是一水儿的愚昧、无知,还是一水儿的不懂装懂。大抵先生的笔下都通过描写这些吃瓜群众普遍的无知,来反映当时时代对他们的荼毒。

《风波》里先生通过一条辫子的剪掉与否在说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文章里大抵也是两条线,一条通过描写吃瓜群众不懂革命,说明革命的严重脱离群众,另一条线当然是反革命派对了,野蛮、独断、无情大抵也都是这般嘴脸。

今天只围绕着先生文中几个主要人物聊聊他们都是怎么个叫不醒法。

先说一根线上的几个蚂蚱,九斤老太、七斤嫂及七斤、六斤。七斤是九斤老太的儿子,六斤是九斤老太的孙女,这里的人们都是以出生的的重量命名,刚出生时稳重几斤,就叫几斤。

鲁迅先生的《呐喊》又起《风波》

论斤起名字

九斤老太的口头禅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我都七十九岁了,我是活够了”,这句口头禅可是大有名堂,从这三代人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九斤老太值得炫耀的机密了,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嘛。关键老太一直活在过去,一直遥想当年,对于当前出现的新事物,都觉得不如当年。

仅管七斤嫂也多次辩解,可九斤老太哪里能听得进去,还在不停地说着,她年轻时,天气没有现在的热,豆子没有现在的硬(殊不知,遥想当年,您还年轻着呢,怪豆子硬,怎么不怪您 牙齿不中用了呢?),还在不停地说着,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够了,都七十九了

这是何等的保守,何等地陈旧腐朽,先生的文中她竟然还能到八十岁,无论谁说什么她都认自己的死理。可见九斤老太睡得多深啊,她一直活在过去,你想把她叫醒,恐怕是要穿越回过去,也要遥想当年一把,也未必能叫得醒。

再说七斤嫂,七斤嫂的清醒也只局限于她清清楚楚知道她的六斤出生时,也有六斤五量,也清清楚楚知道六斤的长辈其重量也是有水份的,她的目的也很单一,就是为了破掉九斤老太的魔咒“一代不如一代”。

但是,说起七斤的剪辫子不剪辫子就在皇帝要坐龙庭一事的前后,脸色和神情的变化,简直就在坐过山车,就连抱着娃娃的八斤都能看出来。七斤在皇帝坐龙庭关可是场上的人物,每天穿梭在城里和村里,总能从外面消息灵通的咸亨酒店带回来很多大家都不熟知的消息,这里的七斤嫂可是犹如自己脸上贴着黄金一样地粲然。

听说黄帝坐龙庭后是需要头上有辫子的,看着七斤头上顶着的不毛之地,这下子可惹坏了七斤嫂,嘴里马上把仰慕的的词语全部换成了“活死尸的囚徒”,这是多么可恶的叫法,他可是你亲亲的老公啊,说变就变,这么大的变化九斤老太知道吗?让她知道,还不得“一代不如一代”地叨叨你?

和村里的一群吃瓜群众一样,麻木不仁,人云亦云,她哪里知道什么革命不革命的,光知道她那活死尸的囚徒男人快要因为没有辫子走向穷途末路,恐怕连命都保不住了。甚至眼神里透露出鄙夷的味道。

七斤嫂在半睡半醒间,除了为女儿辩解一下并不是一代不如一代外,她也昏迷不醒,不是吗?七斤嫂如此,七斤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在村里人的眼里,那可是场面上的人物。可是听说黄帝要坐龙庭时,也是慌了神,慌得夜不成眠,却也无可奈何。恨自己不能一夜之间在不毛之地长出一簇新草。

平常说起来很有门面的人物,关键时候也掉链子,可见,革命同志的革命得有多么的不畅通啊。让消息灵通的七斤都这么闭关锁国,迷迷瞪瞪,话说,这世界上还有清醒者在吗?

绳子上还挂着的就是六斤了,这个不谙世事的黄毛丫头,还处于是懂非懂的年龄,更不知道什么剪辫子,长辫子的事务。成天就知道躲起来时才敢大声对着九斤喊出“老不死的”这样的反抗。

可又有什么用呢?她还不得也被这迂腐的思想裹住了双脚,搞得小小年龄,忍着疼痛的双脚一瘸一拐地往来吗?也不是时代的牺牲品,谁是呢?

接下来,当然要说说反动派势力的赵七爷,听听他“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醒世恒言,谁不被吓得尿一裤子呢?在黄帝没有坐龙庭时,他只是把自己的头发盘在头顶,听说黄袍要坐龙庭了,赶紧把头发撤下来,穿上了半辈子没事不穿的长袍,开始铿锵铿锵起来,耀武扬威起来。其实他懂吗?他是清醒的吗?他只是一只狗狗,走狗。

鲁迅先生的《呐喊》又起《风波》

走狗

他哪里懂得什么是革命,什么是反革命,直至后来黄帝又不坐龙庭时,又把长袍压箱底,又把长发盘头顶,这就是他的革命观,仅此而已。他不清醒,他也叫不醒。

好吧,把故事拉回到现实中来,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角色呢?

有的是呢,人云亦云者有之,趋炎附势者有之,守旧不肯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迈步者有之。甚至,还想借势制造麻烦者也有之。表面上看似已经没有裹足不前的人存在,可是思想裹足不前的人确也不在少数。人一瘸一拐可以走,思想一瘸一拐怎么走呢?

所以万事驻足现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时代不同是真,在不同的时代能找出相同的影子其实也是真。都是陷入迷阵,不能自醒,甚至假寐以麻痹众人心智。我说,你怎么叫醒?一语惊醒的是没有装睡之人。不是吗?

相关推荐

  • 鲁迅先生的《呐喊》又起《风波》

    呐喊鲁迅,刚拜读了鲁迅先生的《风波》,真不亏是文学大师,文章里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动作描写,无一不透露着鲁迅先生深厚的文学底蕴,之前对他的偏见随着读他的《呐喊》也逐渐减少了许多。信息的窗口也知道为什么他把这本书叫做呐喊了,因为启而不发呀,即便是呐喊又怎么样呢?

    佳句赏析
  • 鲁迅:每个人都是过客,在绝望与反抗绝望中挣扎

    呐喊鲁迅,1925年3月2日,鲁迅以戏剧的形式写作了《过客》。这篇文章据说酝酿了十年,直到落笔这一刻亦不甚满意。但,这终究还是鲁迅特别重要的一篇文章,被收录在《野草》集中。一、《过客》中的"过客"《过客》这出独幕剧中表面上有三个主人公——老翁、女孩和过客。

    佳句赏析
  •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一)

    呐喊鲁迅,鲁迅小说的突出成就在于塑造了一批被深刻烙印上“国民性”的典型人物。一直以来,有关鲁迅小说“国民性”的探讨实属老生常谈,对于“国民性”的特征、表现及内涵等学界已做了丰富且充分的研究。然而,在“国民性”批判的总体视角下,某些深层问题却未得到真正解决,如“国民性”的社会心理根源何在?

    佳句赏析
  • 鲁迅作品有声阅读版~呐喊自序

    呐喊鲁迅,鲁迅作品有声阅读版~呐喊自序

    佳句赏析
  • 高一陪读日记(2):为何《呐喊》,听听鲁迅自己怎么说?

    呐喊鲁迅,《呐喊》是1923年出版的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其中的很多篇幅都编入了中学课本,孔乙己、阿Q、闰土……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在中国人人皆知,这显然不是鲁迅先生在生前能够想象的事情,他在这部小说集的自序中说:“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佳句赏析
  • 浅析鲁迅作品之《呐喊》

    呐喊鲁迅,鲁迅,是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意思一是“愚鲁之人应该起来”,二是寄托着对母亲鲁瑞的爱。《呐喊》是鲁迅的第一个小说集,意思是给革命者呐喊助威,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佳句赏析
  • 如何理解鲁迅先生的《呐喊》?

    呐喊鲁迅,作者在《呐喊·自序》中已清楚的表明了写作该小说的用意,就是以大声的呐喊惊起被密闭在“铁笼子”里熟睡而不知死亡将至的民众。

    佳句赏析
  • 历史上的今天 | 鲁迅出版《呐喊》,李大钊评价:中国最好的小说

    呐喊鲁迅,这本书一出版就销售一空,但不为人知的是此书是鲁迅先生花200元自费出版的,《鲁迅日记》1923年5月20日是这样记录的。

    佳句赏析
  • 五四运动后,鲁迅如何将呐喊的激情行诸于笔端以鼓舞民众的

    呐喊鲁迅,为此,他先后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热风•随感录五十九“圣武”、六十一“不满”、六十二“恨恨而死”、六十六“生命的路”》等文章。

    佳句赏析
  • 鲁迅先生真正的《呐喊》来自《狂人日记》

    呐喊鲁迅,今天看了先生的《狂人日记》,我发自肺腑地同情先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竟然逼着先生话不敢说到这种地步?从头到尾统共13篇的日记竟然借一个精神错乱到无以复加的狂人的口来揭示当时人吃人的社会环境,只是因为精神病人说出的,大家都可以不当真。

    佳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