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影视剧中,当人们面对朋友的死亡,表现出无奈的悲凉和忧伤时,有时候还会说这样一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么忧伤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这里面有什么曲折的情节呢?今天我们来说说这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晋代的周顗,字伯仁。这人不但长得帅,而且声誉很高。戴渊是东南名士,善雄辩,听到周顗大名比较不服气,就专门去会会他。两人见面后,面对面坐着,谁都不说话。很久,戴渊不但没有发挥自己善辩的才能,反而被周顗的气势压倒,直到离开时,都没敢表现,生怕一开口漏了怯。
周顗对人宽厚,他的弟弟周嵩却正好相反。一次,周嵩喝醉了酒,借着醉酒的由头,拿起蜡烛扔向哥哥周顗,不服气地说,你的才气不如我,凭什么名气比我大!
周顗没有生气,甚至脸色都没变,很淡定地说:你用火攻,这本来就是个下策啊。
周嵩后来很后悔自己的作为,但周顗一点都不在意,就像这件事根本没有发生过,依然弟弟很好。
魏晋时期的人很多喜欢喝酒,周顗也不例外,而且酒量很大,他经常说自己喝酒根本就没有对手。事实证明,他的自我定位很正确。一次,江北来了个朋友,周顗非常高兴,马上设宴款待。结果两个人都喝多了。等到周顗醒来,发现那个人已经倒在地下喝死了。这要搁现代,周顗不被罚个几十万的才怪。可见,喝酒劝酒不是什么好事。还是要量力而行才好。
在东晋建立后,晋元帝司马睿为了遏制王家的势力,重用周顗。这就有了王导向周顗求情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王敦反叛之后,有人劝晋元帝杀了王氏家族在京城的所有人,这就有了王导带领弟子们的入朝请罪。
在宫门口,王导遇见了正要进宫的周顗。王导叫住周顗,让他在晋元帝面前替自己所说话,还说自己家这几百口性命就全靠他了。王导之所以说这话,是因为他觉得和周顗的关系还不错。而他们的关系,也确实不错,曾经一度几乎到了好“基友”的地步。
有一次,王导把头枕在周顗的腿上,指着周顗的肚子问,这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
周顗笑着回答,“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
“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导是宰相级别,周顗却说自己的肚量能顶他这样的几百个,很明显是在抬高自己。不过,王导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呵呵一笑。这是成语“空洞无物”的由来,也是周顗和王导交好的证据。
被王导求情的周顗,连看都没看王导就进宫了。不过,他还是说了很多王导的好话,还建议晋元帝决不能错杀忠良。晋元帝听进去了。王周顗从宫里出来时,王导还跪在宫门口。他看见周顗出来,喊周顗的名字,周顗还是没有搭理他。不过,周顗后来又上书皇帝,坚持说王导不可杀。这一切,王导都不知情。
后来,王敦带兵进入京城,王氏家族又重新得志。王敦问王导,周顗是否可用。王导没说话。王敦又说,如果不能用就杀了。王导还是不说话。这样,王敦杀了周顗。
王敦之乱平定后,王导看到周顗为自己说情的折子。王导这时候才明白,原来周顗不是忘恩负义,不是不帮自己,而是帮了忙没有表白,自己却误会了他。这让王导又伤心又难过,说出了“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这样忧伤的话语。
- 上一篇:千年古县·魅力柘城之起台寺
- 下一篇: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