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说禅 第一讲 拈花微笑(文字版)
王封臣(公众号:wztelling)
视频版请看http://v.qq.com/page/z/s/1/z0163fma2s1.html
禅宗起源很多人都知道,也就是所谓“释迦牟尼佛拈花一笑”。说的是,在灵山大会上。灵山,就是灵鹫山。佛祖在这里讲法。讲得天花乱坠。这个时候大梵天王就手捧着一枝金色波罗花,也就是金莲花。把这朵花敬献给了佛祖。佛祖手拈这朵金色莲花给大家看。也就是“拈花示众”。佛陀频频把手中这个花给众人看。但满座弟子谁都不明白佛陀是什么意思,所有人都没办法领会佛祖的深意,只是默默地看着。佛陀的众弟子当中有一个人,叫摩诃迦叶。“摩诃”,翻译过来就是“大”,所以,有人称之为大迦叶。在这里“叶”字应该读shè。河南有个地方叫叶(shè)县,因为那个地方古时是叶地。当然到了现在很多人都读叶(yè)县。有个成语叫“叶公好龙”,我们现在大多读为“叶(yè)公好龙”。其实,这个叶字在做姓时,应该读shè。大迦叶中的“叶”也读作shè。大迦叶是谁?《西游记》里唐僧取经来到西天,开始两个尊者不给唐僧真经,索要东西。那两个尊者,一个就是迦叶,一个就是阿难。迦叶的历史原型就是这个摩诃迦叶。
当众人都不领会佛陀的意思只是默默看着时,摩诃迦叶看到佛陀手拈莲花,微微一笑。这一笑,叫做“会心一笑”。中国很多成语都来自于禅宗。大迦叶一笑,叫会心一笑。他为什么笑?因为大迦叶已然跟佛陀“心心相印”。“心心相印”也是来自于禅宗。后来什么“见佛杀佛,见魔杀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等等等等,都是来自于禅宗。
大迦叶这么一笑,被佛陀印证了。佛陀就在这个时候把“心”传给了大迦叶。所以,当时佛陀就开口了,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汝当善护持之。”
有的典籍还记载说当时佛陀还做了一个偈子:“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无,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说完之后,佛陀又说:“我把金缕僧伽黎衣传付于汝。”
佛陀就这样把真理中的真理,最深刻的心印,传给了大迦叶。与其说“传”,不如说大迦叶在这么一笑当中,找到了“真我”,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如来藏”,找到了内心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而这种正法眼藏和佛陀内心的正法眼藏,是相同不二的,是和所有世界上任何一个物质中所存在的佛性都是相同的。它是涵盖乾坤的,是破除了迷雾和尘埃的,是挣脱了束缚自己本性的自我意识的。
于是,大迦叶就被尊为“禅宗初祖”,开创禅宗的第一个老祖先。所以说,禅宗成佛多简单!它不需要像其他宗派那样,要从浩如瀚海的佛经当中寻得佛法,要从多如牛毛的典籍当中找到真如。如果那样的话,你就沦为了佛的奴隶,就与佛隔离了。因为,你把佛看成了高人一等的东西了。其实你们两个本来是一致的,如果你把他看得高高在上,你沦为他的奴隶,你将永远得不到真正的佛法,你将永远成不了佛。
所以,在禅宗看来,一切见诸于经典文字的都是第二性的,都是派生的,因而都是片面的、局部的佛法。而真真正正的佛法应该是第一性的,应该是源头的,是全面的,是整体的。
在佛教的其他宗派来看,佛陀永远在涅槃,永远在遥远神秘的西方极乐世界,永远在那里俯瞰着芸芸众生,大千世界。但是禅宗不这么认为。禅宗认为佛祖在禅师身上已经得到了永生,佛祖就在开悟的一个又一个的众生之间,一代一代不断地创造着新的佛法、新的境界。所以当佛陀把自己付嘱给大迦叶代代相传时,就把世界的真谛、宇宙的秘密,一同带到了一代又一代的禅师的心里。于是,外在的宇宙系列,就变成了内在的生命秩序。把握了“我”,就是把握了佛,就是把握了世界——世界即佛,佛即我,我即世界。世界、佛、我三者统一,这个就是拈花微笑故事中最核心的神魂。
所以,禅是不能说。说出来就是错。
后来,有一个和尚,问灵山禅师这个问题。说:“佛祖拈花是什么意思?”
灵山禅师怎么回答的?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只要你说出来了,就跑得没影儿了,根本无可把握。还有另外一个理解方式,就是他已经说了。他用这种“不言”代表了千千万万的文字。这就叫做“一切尽在不言中”!也就是说,说一千道一万即便上百万的文字,都没有会心一笑有用。
但这和尚还是不理解,没听明白,又问:“那这个大迦叶,他微微一笑是什么意思呢?”
灵山禅师又回答:“口是过门!”只要一开口,马上就落第二义,绝对不是第一义,而是经过了你现在的自我意识,进行解释后的第二义,已经落到第二义上。驷马追回来的意思,肯定不是原先的意思。出口说出来的意思肯定与最初的意思有所偏差。
所以,禅宗传法,每每都是用这种无言的方式。为什么?“禅,不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