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涧唐 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被收入小学课本的五言绝句,大家都很熟悉。一般都认为,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美景,表达的是写作者的喜悦之情。而且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写作手法高超,为人们历来所赞叹。可是,真的是如此吗?
月出惊山鸟,被月光惊吓了的小鸟,真的是快乐的吗?
一般都认为,这首诗营造的是一个优美的意境: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闲来无事的作者静听桂花簌簌坠落。月亮出来了。明亮的光影照在山中的树林上,把栖息在树上的山鸟惊动,它们发出欢快的叫声,声音在山谷回荡。
问题来了:
①正在熟睡的山鸟,突然被月光惊动,是会受到惊吓,还是会惊喜?以我们的生活经验,正在熟睡的时候,突然被光亮惊醒,第一反应应该是吓一跳,是受到惊吓,而不会是惊喜。既然受到惊吓,发出的叫声应该是惊恐的,而不是什么欢快的。
②无论是任何季节,夜深人静时,听到山鸟的惊叫声,内心恐怕都不会有美感吧?
那么喜悦从何而来?
王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
要了解一首诗里诗人想表达的真正思想感情,先要了解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也就是常说的知人论世。
一般资料都认为王维写这首诗时,应该是在江南游历的时候。而江南游历,.正是王维人生失意之时。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认为王维一生基本上都是顺风顺水的,其实不是这样,盛唐诗人中,命最苦的恐怕就是王维了。他九岁丧父,靠寡母拉扯长大。因为是家里的长子,下面还有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为了早早承担家庭重任,王维15岁就到了长安,开始闯荡社会。当时流行“终南捷径”,16岁的王维也曾经到终南山隐居过一段时间。期间他因为思念家里的亲人,写下了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出多少人的心声?
后来,王维结交到了唐玄宗的兄弟,是宁王 薛王 歧王的座上客。王维凭借自己的一把琵琶和一首好诗赢得这些人的欣赏,也得到了玄宗最宠爱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欣赏,并且通过这些人的举荐,在科举考试中,考取了状元,被授予八品的太乐丞,这是一个主管音乐和舞蹈的小官但是王维还是很高兴自己有了用武之地。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王维刚上任不久,就发生了一件“伶人舞黄狮子”事件,简单说就是皇帝不在场的时候,私自看了伶人舞动黄色狮子的表演,违反了唐朝的法律。因这事,被人告了一状,被贬为“济州参军”。济州参军是一个更小的官,粮食仓库的保管主任。这是王维人生的低谷。
从王维被贬济州参军到后来他回长安,被张九龄重用,整整经过了十五年。这期间,他工作上是最失意的时候,生活上和他恩爱的妻子也去世了,对王维的打击很大。《鸟鸣涧》就是这个期间写的。
《鸟鸣涧》意境新探
《鸟鸣涧》最大的特色就是反衬手法的运用。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但是,这幅幽静春山图中,是否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就很值得怀疑。
如果从意象来分析,春天的花落,不应是让人感到高兴的事,而被惊动的山鸟的叫声,也不是让人产生美感的事情,结合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那只被无声的月光惊动的山鸟,不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吗?辛辛苦苦的科举考试,只因很小很小的一件事,致使前途渺茫。虽然是春天,但是作者还是看到了桂花的凋落,令人遗憾。
这首诗,诗人非常委婉的表达了仕途上的挫折对自己心里的影响。“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为那次的“伶人舞黄狮”事件,仕途受挫,使得本来就谨言慎行的王维,更加谨慎。悄无声息的月光,也能让这只受到过惊吓的山鸟惊叫不已。虽然是在春天,是在盛唐,这只被月光惊动而惊叫的鸟,实在让人感觉不到什么美感。
结论
虽然王维被后人称为'诗佛“,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深的禅意,但是实际上,这是王维晚年诗歌的特点。年轻时代的王维,儒家的济世报国的思想占据主流。他中了进士之后,写的这首《少年行》就是证明: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这首诗中,哪里能看到恬淡和禅意?只是后来骨感的现实,和王维从小从母亲那里接受的佛家思想不断结合,这才磨炼出了一个诗佛来。
《鸟鸣涧》这首诗,是王维年轻时候的作品,也是他人生遭受打击,进行人生沉淀的一首诗,这首诗中,我们看到曾经的一个热血青年是如何在残酷的现实打击下,心灵变得如此惊恐和敏感,“月出惊山鸟”,寂静的夜晚,听到山鸟的惊叫,让人惊心。从此以后,山鸟王维果然做事谨言慎行,在现实生活中小心翼翼和精神生活中寄情山水中找到了一种平衡,半官半隐,成为中国文人精神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读一首诗,如果脱离了作者写作的背景,也许就不能了解诗歌所表达的真正情感。
- 上一篇:世界上最大的鸟巢,存在一个世纪之久,重达1吨能住500只鸟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