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雾霭沉沉,一支突击小组在山岭中悄然前行,若隐若现。
行军途中,弯多路陡,队员们越山丘、穿丛林,刚经历长途奔袭又遭遇小股“敌特”袭扰……这是第73集团军某旅“尖刀集训队”的训练剪影。和平年代,他们锤炼过硬本领,砥砺胜战锋芒,无愧新时代尖刀传人。正如队歌歌词中所唱的那样:我们是光荣的尖刀勇士,无所畏惧……
宝剑锋从磨砺出。想要成为战场上那把克敌制胜的利刃,该具备怎样的品质?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当中四名尖刀勇士,倾听他们的故事……
——编 者
精 准
闽中腹地,弯多路陡。在赶往某目标点时,一道近乎垂直、深度约30米的断崖陡然出现在队员们面前。队长陈勋永当即定下决心:“所有队员依次通过索降越过断崖。”
前路风险未知,在场却没有一名队员提出质疑,和陈勋永一样,大家都无比坚信脚下的这条路就是通往终点的必经之处。
让大伙放心的不是别人,正是四级军士长、导航员代小伟。从沉着冷静的狙击手到精准无误的导航员,无论何时,代小伟都犹如一把幽灵利刃,即便在黑夜中也能一招制敌,直击要害。
从军十余载,代小伟先后多次参加“猎人集训”和“狙击手集训”。此次“尖刀集训队”中,他也是年纪最大的一个。用他的话说:“战场上不分年龄,把技能练到极致才是王道。”
对代小伟来说,定向越野一度是他最大的“拦路虎”。密密麻麻的等高线、错综复杂的山川河流,让这个训练场上生龙活虎的硬汉看了直喊“头疼”。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代小伟做足了功课。分析地形,小到一棵树、一块石头,他都不肯放过;图上量算,各个重要点位的距离、坡度他都要精准测量;日常训练,他以各种着装、地形、天气等参数为背景,记录采集多种情况下的行军数据,确保做到“时间到、步数到、距离到”。
在一次定向越野训练中,一个看似简单的“三岔路口”令不少导航员折戟。
原来,许多战士通过图上测量发现,山路比另外一条路要近2公里左右,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但代小伟却偏偏多了个“心眼”。他细心观察比对,发现由于山路长期无人走动,原来地图上存在的道路慢慢消失,图上道路可能与现地并不匹配。
反复斟酌后,代小伟决定绕路走。结果正如他所料想的那样,许多队员上山后就发现路没了,只能原地返回或另辟蹊径,最终代小伟成为第一个到达终点的导航员。
平时训练的“精”锻造了战场上的“准”。连贯考核的第二个夜晚,队员们的食物早已消耗殆尽,大家又饿又乏。
“距离下个点位还有2公里,预计凌晨一点到达,到那就有补给。”代小伟深深吸了口气,给大家鼓劲。他仔细看了看表盘,目光如炬,凭借着头灯发出的微弱光线,引领着小队在黑暗中继续前行……
心声
一击制敌,干脆利落
■代小伟
准,意味着什么?对我而言,准意味着效率,意味着我能在同样的时间内消灭更多的敌人,意味着我能使用更少的时间完成相同的任务。一击制敌,干脆利落,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迅 猛
“你方即将进入蓝军阵地前沿,前方为混合雷场……”夜色如墨,刚从蓝军埋伏圈中突击出来的“尖刀集训队”队员们神情疲惫,眼前的雷区仿佛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时间在此刻如同静止一般,队员们小心翼翼,谁都不敢轻易迈出一步。可在这个以秒数评定成绩的考核中,浪费一秒钟都可能意味着失败!
“报告,请求前出清除雷障!”此时,对讲机里突然传来一个坚定而又熟悉的声音。霎时,只见一个黑影在夜色中穿梭而过,矫健的身姿在月光下若隐若现。没过多久,一条羊肠小道就在雷区中被开辟出来。
蹚过雷区的开道先锋就是李鑫,第73集团军某合成旅“红色尖刀连”下士,也是旅里出了名的排雷能手。别人都叫他“快男”,可李鑫总说“快”都是慢慢熬出来的。
每次训练,李鑫一扎进去就是好几个小时,浑身湿透仍纹丝不动。无论原理构造,还是地雷设置,抑或是排除雷障,他都要弄得明明白白。训练场上,李鑫总是用时最多的那个。
一次昼夜连贯综合演练中,李鑫接到上级命令,即刻前出爆破,可就在他到达预定通路口准备执行任务时,却因战术动作不符合实战要求被导调组宣布当场“阵亡”。
这次失利让李鑫意识到,背离战场,再快也是枉然。那以后,李鑫又把注意力投入到战术爆破的研究中。他将战术行进和雷区爆破有机结合在一起,反复细化揣摩,最终将同等实战环境下的爆破时间缩短近20秒。
“报告,西侧发现一名红军正在接近雷场,企图开辟通道!”蓝军指挥部观察到战场动向。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李鑫根据地形地物灵活运用战术,前滚、低姿、S走位……不到10秒便到达“敌”雷场前。
接续,拉火,撤离……一套动作行云流水,李鑫转身一个箭步,飞速跃至早已观察好的掩体内。身影刚落,伴随着几声巨响,雷场被引爆,通路开辟成功。
事后,蓝军指挥员不由感叹道:“好小子,这么快就破了我的雷场,你是怎么做到的?”
李鑫嘿嘿一笑:“兵贵神速,战场上往往是时间的较量。”
蓝军指挥员问:“真要打起仗来,都是真枪实弹,你敢就这么往上冲?”
“必须冲!”李鑫坚定地答道。当兵为打仗,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他将时刻准备成为出鞘最快的尖刀!
心声
快一秒奠定胜局
■李 鑫
战场上,自己的行动快一秒,敌人的子弹就慢一秒。只有快,才能实现先敌发现,先敌摧毁。只有快,才能在变幻莫测的战场上夺取主动权,夺取最后的胜利!
沉 稳
夜幕静谧,闽南腹地的丛林中却暗藏杀机,几双机警的眼睛紧盯前方通路,不放过一丝风吹草动。
“前方发现散敌,准备实施抓捕!”集训队队长陈勋永当即下达捕俘指令,一个幽灵般的身影悄无声息地绕至“敌”后。突然,那黑影一个箭步,“敌”人还没反应过来,便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老潘真稳!又抓住一个‘舌头’。”方才一展身手的就是集训队里的侦察员——潘作伟。说起他,大家半句不离“稳”字。这个小眼睛、黑皮肤的第4年下士,浑身上下透露着一股四级军士长的气场。
这股气场并非来自外貌。捕俘、量算、排爆……凡是险难课目,大家总会第一个想到潘作伟。凭借着“大心脏”和“活脑筋”,他总能顶住压力,稳中求胜,用队长陈勋永的话来说就是“黑李逵绣花——胆大心细”。
谁又能想到,两年前的潘作伟还只是一只“菜鸟”。集团军侦察骨干比武,面对各单位的侦察老手,潘作伟初生牛犊不怕虎,率先奔袭至目标点开始图上量算,领先对手20余秒。可当他完成量算赶到下一个地点时,却惊讶地发现原先落后的对手竟纷纷赶到了自己前面。
原来,为了节约时间,有经验的侦察兵会在奔袭途中就观察好地形,而潘作伟就在这一细节上吃了亏。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紧张,潘作伟在确定站立点时出现失误,最终止步集团军个人第五名。
战友夸他成绩不错,可潘作伟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莽夫当不了好兵。”侦察兵作为刺向敌人心脏的尖刀,不光要有过人的体格,更要有冷静的头脑,潘作伟盯着身上的侦察兵臂章陷入了深思。
从那以后,潘作伟仿佛变了一个人,做事无论大小,先在脑中形成规划。他还练起了针线活,专挑喧哗热闹处练习,稍有分神,就用针尖戳一下手背。日积月累,潘作伟练就了一颗处变不惊的“大心脏”。
一次对抗演习中,担任组长的潘作伟带领小组前去侦察蓝军坦克营位置,并实施捕俘作战。突然,一束强光打来,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潘作伟一把按住身旁的队员,数秒后,探照灯缓缓移开,有惊无险。
来不及喘息,难题随之而来。哨兵警惕性太强,如何抓捕?潘作伟冷静思考:明处的“敌”人必然警觉,那就反其道行之,抓暗哨!潜伏数小时后,终于,树林中传来声响——暗哨交岗了。潘作伟带领队员雷霆出击,俘虏蓝军两名。
越是大阵仗,越能沉住气;越是逆险境,越能抓战机。潘作伟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成为了每次作战行动中的“定盘星”。
心声
“冷静”是最好的武器
■潘作伟
“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这句话虽然简单,要做到却并不容易。战争是残酷的,下一秒永远是未知数,只有保持头脑冷静、行动果断,才能在保存自身的同时重创敌人。
坚 毅
盛夏的戴云山丝风不起,湖面如镜。
忽然,一阵涟漪将水面上的倒影打成碎金。泅渡上岸后,杨金琳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背囊比以往重了不少。
“糟糕,肯定是防水袋破了。”杨金琳来不及调整,继续跟随小队将“伤员”搬运至10公里外的野战医院。
70斤的背囊被浸透后重量大增,加上担架上120余斤的沙人,杨金琳没多久就感到举步维艰。突然,他仿佛听到撕裂的声音,脚后跟传来一阵钻心的疼。杨金琳面色煞白,险些栽了过去,队友见状一把将他拉住。
“没事,被石子绊了下。”缓过来的他摇了摇头,踉踉跄跄支起身子,咬牙接过担架继续前进。
能吃苦,敢拼命,凭借着这样坚毅的品质,杨金琳多次在各类演训比武中立功获奖。
前不久,旅队成立“尖刀集训队”,杨金琳听闻主动请缨。随着课目难度不断加码,杨金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最让他头疼的便是排爆课目:禁止使用探测仪,每人只发一根探雷针。初次排爆,他就因超时被判出局。
栽了跟头的杨金琳开始对自己“下狠手”,一有空闲就一手抵针,一手拿雷,不断熟悉手感。久而久之,他手心抵出了一层厚茧。
考核当天,杨金琳在战术动作中不慎将手心擦破,鲜血直流,更换抵针位置又会影响手感。他二话不说,继续用伤口抵针探雷。鲜血顺着探针在雷场留下一列血迹,杨金琳却丝毫顾不上这些,一路向前。
从丘陵挺进山地,路越来越陡,杨金琳脚跟的伤势也愈加严重,剧烈的疼痛一次次冲击着他的心理防线,可他明白,倘若自己倒下了,耽误了“伤员”的抢救时间,任务势必失败。
“拼了!”杨金琳咬破嘴唇,迈开双腿,硬是在规定时间内把自己拖到了终点。最后在医院中,医生的诊断让所有人替他捏了一把汗:“跟腱撕裂。”
“军人不就是要对自己狠一点么。”精疲力竭的杨金琳眼神中闪着坚毅。
心声
对自己狠,就是对敌人狠
■杨金琳
对自己狠,并不意味着自我摧残,而是在逆境中自我磨砺,激发潜能。而其中所忍受的痛苦,将会激励自己在未来战场上赢得胜利。
本期撰稿:赵 欣 朱灿宏 韦旭升 刘佰坤
版式设计:李 建
图片摄影:叶钦赐 马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