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醉翁亭记优秀教学教案

醉翁亭记优秀教学教案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09 15:24:46
阅读:

醉翁亭记优秀教学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力求当堂成诵。

难点

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教师:“庆历四年”。

学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教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学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教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至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文本链接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

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语气。

(1)课文中的21个“也”字: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煞句,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

(2)课文中的25个“而”字:

《醉翁亭记》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这与25个“而”字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

3.理清课文的思路,找出本文的关键字。

“醉”“乐”“也”是《醉翁亭记》的三个关键字。文章正是以“醉”为中心,以“乐”为线索,以“也”层层迭进,来布局谋篇,结构全文的。

(1)为什么说“醉”字是中心?此字在文中出现过六次。中心人物是“醉翁”,这个中心人物游乐的中心场所是“醉翁亭”。作者政治上受排挤,贬为滁州太守。他明知自己“四十未为老”却偏要自号“醉翁”。“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一个“醉”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抑郁的情怀,蕴含着全章的主旨。

(2)再说“乐”字。文中用了十个“乐”字。首段写山水,抒发“得之心”之乐;第2自然段写“四时之景”,是表现欣赏之乐;第3自然段写游人,是显示“宴饮之乐”;第4自然段的“乐”达到了高潮,既有禽鸟之乐,游人之乐,更有太守之乐。文章因乐生景,因乐而抒情。

(3)后说“也”,全文共有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自成一个层次,表明一个意思,使文章脉络分明,条理清楚,同时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气势。

课文精读

1.明确课文的重点词语,并掌握它们。

(1)山行:沿着山走。

(2)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自谓: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4)辄:就、则。

(5)意:情趣。

(6)得:领会。

(7)寓:寄托。

(8)开:散开。

(9)归:聚拢。

(10)暝:昏暗。

(11)发:开。

(12)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是指老人。

(13)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14)杂然:杂乱的样子。

(15)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里合指乐器。

(16)射:一种游戏。

(17)苍颜:容颜苍老。

(18)颓然: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

(19)上下:原指树的上部和下部,这里指到处。

(20)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

2.一词多义。

(1)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居高面下)

临溪而渔(到)

(2)而: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

(3)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4)乐: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

3.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名:本应为名词,名字,此处为命名,动词。名词作动词)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故自号曰醉翁也(号:本应为名词,称号,此处为动词,称呼。名词作动词)

(4)伛偻提携(伛偻:本义为弯腰曲背,动词,此处指弯腰曲背的人,即老人。动词作名词)

(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醒:本义应该为动词〔形容词〕,此处为醉的时候、醒的时候,名词。动词作名词)

4.学习第1自然段。

(1)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2)分层次(二层)。

第一层:醉翁亭的自然环境。

第二层:亭的得名并指出太守之乐。

(3)讲析第一层的字词句。

①环滁皆山也——表判断语气。

②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树林和山谷。它西南方向的那些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优美。其:代滁州城。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表判断语气。而,表并列。

④山行六七里——沿山路走,或在山上走。

⑤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⑥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展翅欲飞的样子。

(4)作者是怎样有层次地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的?

不是和盘托出,而是曲折道来,采用逐步缩小范围的方法,步步取景,最后点出亭子的所在。

景点:

环滁皆山(鸟瞰,概写全貌)——西南诸峰——琅琊山——水声潺潺泻出于两峰(酿泉)——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由远到近,逐步缩小。

(5)作者先是引导读者远眺,后是近视,镜头逐步推进,景物愈来愈清晰,通过层层烘托,点明了它的位置,突出了它依山傍水的环境美,引人入胜。

(6)分析第二层:醉翁亭是怎样得名的呢?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7)为什么要给自己起“醉翁”二字呢?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8)用“自号”命亭的用意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前句后来成为成语,比喻别有用心)

(9)在说明醉翁亭命名的原委后,接着写“醉翁之意不在酒……寓之酒也”,这就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一个“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思想感情,并以“乐”为主线,把全文贯穿起来。

5.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

(1)齐读这一自然段的内容。

(2)这一段作者是怎样写出山间景色的?分几层?

(乐)山间朝暮之景和山间四时之景。

直抒胸臆:乐亦无穷。分两层。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句话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怎样选取画面的?抒发了什么感情?

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

四幅画面,选取了最富季节特点的景物,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写出了流连山中四时美景的无穷乐趣,直接抒发陶醉于其中的欢乐心情。

(4)这一段写山水之乐,其“乐亦无穷”承上启下,既具体表明作者“山水之乐”的兴趣所在,又引起下文作者的更大乐趣所在。

文章第1自然段写了醉翁亭的环境和命名由来,突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第2自然段具体描写山水之乐,描绘了朝暮、四时的山间景色,突出“乐亦无穷也”。但作者的乐趣是不是仅仅停留在“山水之乐”呢?是不是还有更深的意思呢?学习第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复习提示

文章第1自然段写了醉翁亭的环境和命名由来,突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第2自然段具体描写山水之乐,描绘了朝暮、四时的山间景色,突出“乐亦无穷也”。但作者的乐趣是不是仅仅停留在“山水之乐”呢?是不是还有更深的意思呢?学习第3、4自然段。

巩固理解

1.分析第3自然段。

(1)朗读本段的内容。

(2)本段分几层?几个场面?

第一层:滁人游

第二层:太守宴

第三层:众宾欢

第四层:太守醉

(3)分析各场面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第一个场面——滁人游

“歌”“休”“呼”“应”“往来而不绝”,表现滁州人和平生活之乐,表面写“游”而未写“乐”,但我们可以感受到欢乐的气氛。

这一层暗含着作者被贬滁州励精图治的政绩,于失意中可引以自慰。

②第二个场面——太守宴(鱼肥酒洌)

临溪而渔

酿泉为酒

山肴野蔌

杂然前陈

就地取材,极其方便,充满超脱尘俗之乐。

如果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宴客之乐就不在食。

③第三个场面——众宾欢(觥筹交错)

众宾欢,虽无丝竹之乐,只是行酒令,投壶下棋而已,然而,觥筹交错,起坐喧哗,人们无拘无束,体现了太守与僚属平等、融洽的关系。

④第四个场面——太守醉(颓然其间)

“苍颜白发”刻画太守年长形象,“颓然”写出太守的醉态。太守居中,众宾团围,一片欢愉。醉中之乐,令人神往。

这里体现了作者失意中求欢,愿与百姓同乐的复杂心情。太守与众宾客的宴游之乐就是“与民同乐”。

(4)为什么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

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彩。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5)作者怎样由上文的景写到人?

上段写山中佳景,其乐亦无穷,这段作者推进一层,写山中游人之多及亭中宴欢之乐。这比山中佳景更为可喜。所以写了滁州的各种游人,突出游人之多,在此基础上再写太守和宾客的宴欢之乐,这里包含着“与民同乐”的思想。

2.分析第4自然段。

写太守醉归之乐,点出“乐其乐”的题旨。

(1)朗读本自然段的内容。

(2)本自然段的写法。

进(推)太守之乐(游人之乐)相结合(抒情)

(3)这一段通过衬托层层推进,最后点出人所不知的太守之乐。为什么太守之乐是人所不知的呢?

欧阳修被贬滁州政治失意,于是寄情山水,但并未沉沦,虽遭贬谪,却把滁州治理得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整篇文章贯穿一个“乐”字(游山之乐、滁人和平生活之乐、众宾游宴之乐,无一不统摄于太守之乐),表面上毫无烦恼,但是人们只是从外在情绪知道太守之乐,而不能透过外在情绪进一步理解太守之乐。

(4)那么太守“乐其乐”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看到了自己的政绩之乐(游人安居乐业,正说明自己的政见正确,治理有方)。个中之乐,自然不是随从的“宾客”们所能理解的。

3.本文描写的内容很丰富,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怎样?

本文描写很有层次。写醉翁亭的环境采用由面到点、自远而近的顺序,把读者一步步引入佳境;写山间富于变化的景色,采用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顺序,让读者体会“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妙处;写游人、太守游山玩水,采用从外到内的顺序,让读者从头到尾领略到一幅欢乐升平的景象。这样不仅景物描写清晰,而且有利于一步步突出主题。全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因景美而乐,因乐而更觉景美,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4.“乐”字如何贯穿全文?

文章开始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一个“乐”字,接着便借“山水之乐”道出全文的主线。下文承“山水之乐”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接下来便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共享山水之乐的风俗画,至全文结尾处,用“醉能同其乐”画龙点睛地点出全文的主旨。

5.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6.这篇文章写三种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太守之乐是重点。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

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是非同寻常了;写太守之乐,此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写日暮醉归。

文章主旨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秀丽环境的描写和对宴游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写作特点

1.写景层次分明,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

文章先写亭的远景,因为亭之所在是琅琊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释亭名由来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据此可见,本文写景层次分明,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2.语言简练,意蕴丰富。

全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如第2自然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景物变化,言简意赅,片语传神。语句凝练,精警含蓄,是本文写作成功的一个方面。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为后人沿用。苏轼的《后赤壁赋》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就是由此而来。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优秀教学教案

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一文将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文章先写亭的远景,从亭之所在琅琊山落笔,“蔚然深秀”是其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翼然”一词使亭产生凌空欲飞之意。然后解释亭名的由来,直抒胸臆,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调。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只要抓住“与民同乐”这四个字,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就能比较轻松地背诵了。

很多的课文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主旨句,如果能够以此去理解文章脉络,就能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达到快速背诵课文的目的。本课的教学中,我以此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先理解课文,再去背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醉翁亭记优秀教学教案

相关推荐

  • 醉翁亭记优秀教学教案

    欧阳修醉翁亭记,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佳句赏析
  • 欧阳修和他的代表作

    欧阳修的作品,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

    佳句赏析
  • 欧阳修代表作有哪些 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字是什么

    欧阳修,欧阳修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极为深刻。他一生作品无数,颇具代表性的也不在少数。但最为人熟知的欧阳修代表作,相信很多人会选择他在出任滁州太守时的《醉翁亭记》。全文公分四段,描写了蔚然优美的风景和融洽的社会风气,同时也暗示了欧阳修自己当时复杂的心境。

    佳句赏析
  •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子安

    王子安集,王勃从小喜欢笔砚,写一些文字。王勃写文章有个习惯,他先磨墨数升,然后躺在床上用被子盖住脸打“腹稿”。

    文章阅读
  • 王孝杰:被活捉的名将因为长得像敌国老国王,所以逃脱一死

    王孝杰,仪凤中,刘审礼讨吐蕃,孝杰以副总管战大非川,为虏执,赞普见之,曰"貌类吾父",故不死,归之。王孝杰以副总管的身份战于大非川,被敌人俘虏,吐蕃赞普见到王孝杰,说“长相像我爸”,所以逃脱一死,回到唐朝。

    文章阅读
  • 高清碑帖|欧阳修《灼艾帖》

    欧阳修的作品,这是欧阳修写给长子欧阳发的信,帖中“见发言”的“发”即欧阳修之子欧阳发。投稿及广告推广合作请联系:廖伟夫 13510562597QQ:19689887邮箱:cmlwf@126.com往期经典书画高清资料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倾仰情深——赵孟頫手札高清大图全集起居佳胜——苏轼

    佳句赏析
  • 八首诗词看尽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生平,宦途浮沉,不忘初心

    欧阳修的诗,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世称欧阳文忠公。

    佳句赏析
  • 欧阳修被贬是怎么回事 欧阳修陵园地点环境介绍

    欧阳修简介,欧阳修被贬的故事通过他的诗句被后人深深地记住,表达了一代诗人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的心情,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欧阳修被贬。欧阳修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他三次被贬,但是三次都顽强的度过。他非常赏识范仲淹的才学和政治观点,主动写信与其交流。

    佳句赏析
  • 宋代欧阳修《与高司谏书》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欧阳修的作品,创作背景:《与高司谏书》作于景祐三年(1036年)。当时主张改革政治的范仲淹因批评弊政,与宰相吕夷简发生冲突。范仲淹由此被贬饶州知州。这时候,身为谏官的高若讷,面对范仲淹被贬的错误处置,非但不谏,反而落井下石。作者对此非分不满,于是写下这封信给高若讷。

    佳句赏析
  • 宋代欧阳修《菱溪石记》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欧阳修的作品,创作背景:《菱溪石记》作于庆历六年(1046年),时作者贬官滁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作者受到很大的打击。其忧国忧民,期望国富民强的初衷虽未改变,但锐气在减。这时的文章,多为写景状物、记事抒怀之作。《菱溪石记》即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之一。

    佳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