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大烟
拍摄地点:四川省三台县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美誉,意思是说富庶的四川就像天生的仓库一样。但是说到天气就不是那么令人愉悦了,春夏还好,秋冬季节天空总是阴沉,并且多雨。位于蜀地西南的梓州当然也不例外。顺治刑部尚书王士祯当年就写下一首《涪江》:十日巴西雨,艰难到梓州。晚晴见涪水,清绝抱南楼。不见千头桔,空惊万里秋。尚余登览兴,留眼望牛头。
诗中的巴西是指现在的科技城绵阳。试想一下,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在近半月的阴雨之下道路该有多泥泞,行进该有多困难。不过作为兵部的尚书大人肯定不会步行,只苦了那些抬轿拉马的下人。但是到达梓州就不一样了,清绝的凯、涪两江环抱州城,南门城楼巍然矗立,飞檐画柱傲立于碧空之下,秋高气爽。使得尚书大人旅途疲乏顿消,竟然精神振奋登楼观景,要看那西处牛头山之秀。
牛头山在许多地方都有,因古人命名多以其型。像虎者曰虎山,类鼓者曰鼓山,其他诸如鸡公山、磨盘山等等。梓州这处牛头山名气颇大,其山风景秀美,草木扶苏,加之离城近登临不需远涉,因而广受大众喜爱。
此牛头山声名远播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有诗圣之称的杜甫老先生。当年杜甫流落到成都,在浣花溪畔搭了个草棚子过日子,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剑南节使严武因为父亲严挺之与杜家是旧交,又敬杜诗人才华颇高,便经常一有空就登门拜访,给予关照、接济。但杜甫这人自恃才高,很不拘小节(这话应该是给杜甫圆面子的,说得直白点其实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严武来访,他经常衣冠不整。试想严武这等高官,习惯了被尊重,纵然是好友,你杜大诗人这也是不给人家面子啊。不过严武看在前辈的份上,也没计较。
过分的是有一次在严武举办的一个宴会,杜甫喝高了,对着严武道:“真想不到,严挺之有你这样的儿子!”要知道那时候直呼人名是很无礼的,直呼人家长辈的名字,犹如挖他祖坟,何况严武是封疆大吏!严武勃然大怒,翻脸呵斥道:“你这个杜审言的孙子,是不是想捋虎须?”宴席在众人力劝之下不欢而散。
严武之烈,其母深知。梓州刺史章彝因为惹怒了严武被他用棍子活活打死,所以严母怕严武会杀了杜甫,便用一艘小船,送杜甫一家离开了成都,杜甫只得流落到梓州来。
杜老先生到梓州具体居家何处已不可考,但牛头山上的草堂倒是一直在,传说便是杜甫安身之所。但从其诗作来看并不是长居山上,而是当年山上有牛头寺,杜大诗人常去山上游览。
杜老先生有一首上牛头寺: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何处啼莺切,移时独未休。 这首诗将牛头山之景色写到了极致,牛头寺片瓦无存多年,杜大诗人的草堂倒风光了几百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三台县政府依杜甫多次登牛头山咏吟故事,在牛头山顶明代工部草堂遗址重建了“梓州杜甫草堂”,系殿堂与园林相结合的仿古建筑群,现在已成为县城一大旅游亮点。
改建后的牛头山可攀长梯直达草堂,也可沿老路缓步迂登。后山一条大道是可以开车上去的。若闲暇,沿老路游更具情趣。亭台幽径,芳草碧树,半山腰还有岩池及摩崖雕刻景观。真个“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
牛头山现已是梓州民众的一处必不可少的休闲重地,从城区出发步行十余分钟便可到达。假日闲耍、清晨健身、夏日纳凉都是不可多得的幽地。随着城市的扩张,牛头山从原来的城郊已变作城中。好在政府注重民生,又重视文化传承,并没有将这灵秀山头开发出成片别墅豪宅以博取一时之利,反而在山头又修建了梓州阁楼和聚贤楼,使得其山文化氛围更浓郁,山色更秀美。
杜甫在梓期间流传下来之诗作近二百首,多为游历梓州美丽山水之作,牛头山也因为诗圣而声名远播。只是草堂内野池景旁的杜老先生为何还是当年那副忧国忧民的神色?
以前牛头山前是有一清溪环流而过的,溪上建有石拱桥、平桥与城区连接,也是该处一景。当年的剑南节度使判官、兵部尚书柳工绰曾有诗题梓州牛头寺曰:一出西城第二桥,两边山木晚萧萧。井花净洗行人耳,留听溪声入夜潮。只可惜随着社会发展,这条正位于梓州三台交通要道处的小河不得不为城市建设发展做出牺牲而隐身于公路之下了。
顾问:朱鹰、邹开歧
主编:姚小红
编辑:洪与、邹舟、杨玲、大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