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红楼梦>里的“心史”》中,笔者分析了《红楼梦》和宋元之际著名诗人郑思肖的《心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其实,以郑思肖为代表的这批大宋遗民,他们坚守民族气节,始终如一,不肯和异族统治者合作。这样的情结不仅仅体现在郑思肖的《心史》中,在他的诗文中也有所体现。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是《寒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首诗的后两句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也没有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郑思肖民族气节的写照,也是对他坚毅不屈品格的歌颂。诗中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的气质,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和信仰的情怀。
很显然,这里的“北风”即暗喻元朝统治者,他们正是兴起于北方,并最终由北向南并吞了全中国。而在明末清初之际,清廷也正是兴起于我国的东北地区,也是由北向南,征服了全中国。而在《红楼梦》中,也提到过“北风”,那是在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众人联句作诗,首句就是王熙凤起的头: “一夜北风紧”。王熙凤虽然识字不多,但不得不说,这句“一夜北风紧”还是相当有气势的。这句诗不仅奠定了整个联句的基调,而且也暗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即是清廷由北向南一路征战,杀戮无数,直至征服全中国。
每逢国破家亡之际,或有乱臣贼子发生叛乱,总有士大夫坚守气节,不肯和当权者同流合污,做起了隐士。这其中除了郑思肖之外,还有东晋时期著名的大诗人陶渊明。《红楼梦》创作集团显然是没能做到这一点,这从创作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畸笏叟”这个笔名即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最终还是很无奈地做了清廷的官员。但并不排除他们对这些隐士的真心赞赏和对隐居生活的真心向往。而隐士常以菊花自喻,菊花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明志。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号。
而在《红楼梦》中,作者也借咏菊花隐写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这其中尤以林黛玉的两首咏菊诗《咏菊》和《菊梦》体现得淋漓尽致。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月”的怀念。而在《红楼梦》中,“月”即是指“明朝之月”,这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这首诗又以尾联两句最为精警,其中的“陶令”即是指东晋时期著名的大诗人陶渊明,因其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故称陶令。他喜欢菊,诗文中常写到菊。平章是鉴赏和议论的意思。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
东晋元兴二年(公元403年),桓温之子桓玄率军攻入都城建康,公然篡夺了帝位,改国号为楚,并将安帝司马德宗幽禁在陶渊明的故乡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此时的陶渊明正在家乡躬耕自资,他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陶渊明借这首诗表明自己对桓玄称帝一事根本不认可。林黛玉的《咏菊》一诗借用了这个典故,其实也是表达作者不接受改朝换代,尤其是清人靠大屠杀窃据华夏江山的改朝换代。桓玄之父桓温是《红楼梦》作者在第二回,借贾雨村之口所说“应劫而生”的“大奸大恶”之人。桓温虽然并没有篡夺晋朝江山,但却动过这个心思,只是最终并没有得以实施;而桓玄则是直接篡位,但最终被后来的宋武帝刘裕击败,改国号为宋。很明显,桓温父子即是作者眼里的“乱臣贼子”。而清太祖努尔哈赤本是大明的臣子,1616年他在东北地区发动叛乱,建立金国,史称后金,大肆屠杀辽东地区的汉人,并且开始劫掠、进犯明朝。他所建立的金国,以及后来皇太极所改的国号清国和顺治窃据华夏江山后的清朝,自然也就不为《红楼梦》作者所认可。
我们再看林黛玉的《菊梦》诗: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这首诗的首联即暗写了明清之间的改朝换代,颔联则是这首诗的点晴之笔。和《咏菊》一样,这首诗又再次写到了“陶令”(陶渊明),这其实是故意重复,露出破绽。在“一从陶令平章后”暗示读者要看“忆旧还寻陶令盟”。最后一字——盟,盟可以拆成明血二字,即是指大明的衰亡史以及华夏子民的血泪史。这当然是要长歌当哭。
庄子和陶渊明都以隐居而闻名于世。“庄生蝶”是《庄子》中著名的一个故事,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这样的意境,这样的思维,简直就是超凡脱俗!所以后世之人用这个故事,说庄子得道成仙。然而林黛玉的《菊梦》却说庄子修仙得道并不值得羡慕,而陶渊明坚持不仕,过着隐居的清苦生活却成为苦苦追求的境界。《红楼梦》作者借林黛玉之口表达了对清廷的蔑视,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远没有郑思肖那样的自由。这其实也说明了清廷加强了思想控制,对士大夫们的控制比起元朝更为严厉了。
尽管《红楼梦》作者对隐居不仕的生活很是向往,但在他们年轻的时候,还是迫不得已做了清廷的官员,这也是他们一生悔恨的原因。正如书中开头所说:“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但到了晚年,他们告老还乡,则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过起他们想过的生活。在《红楼梦》的批语中,再三提到“老朽”二字,而“畸笏叟”这个笔名中的“叟”字,也即表明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畸笏叟”已是暮年。《红楼梦》创作集团和郑思肖有着同样心结,他们怀着和郑思肖创作《心史》时同样的心情,用深厚的学识和奇崛之笔,创作了《红楼梦》这部隐写华夏血泪史的旷世巨著。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