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是历史上外戚、宦官专权最为严重的时期。从公元25年刘秀建国,到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立国195年。但从东汉中期,即公元89年汉和帝即位起,至公元189年汉献帝即位,一百年间历殇帝、安帝、前少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共十一位皇帝,都是年幼主少。皇帝年少,依靠母后家族执政,形成外戚掌权局面;皇帝长大后想夺回权利,就依靠宦官清除外戚,又形成宦官专权局面。
整个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彼此争斗残杀,交替专权擅政,形成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危害最为严重的争权“怪圈”,史称“戚宦之争”。近百年间,东汉外戚、宦官两大集团共进行了六个回合的争权较量,最后两败俱伤,直接把东汉送上了穷途末路。
第一回合:和帝时期,郑众除窦氏家族,开宦官专权先河
汉和帝即位时只有九岁,其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太后父亲早亡,就将其哥哥窦宪提升为大将军、侍中,掌管朝廷兵权和机密;弟弟窦笃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家侍卫;弟弟窦景、窦环均任中常侍,朝政全部把持在窦氏家族手中,他们在朝廷大肆安插党羽,独断专横,结党营私,强取豪夺,为所欲为。史载“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满朝廷”“朝臣上下莫不附之,刺史守令多出其门”(后汉书·窦宪传)。
窦宪不仅到处掠夺百姓的田产,连汉章帝妹妹沁水公主的田产都敢侵夺,沁水公主惧怕窦宪,只好忍气吞声。和帝有一次召见窦宪,一些攀附窦氏家族的朝臣甚至公开议论要称窦宪为“万岁”,幸亏尚书韩棱大声斥责才制止住。
窦氏家族的骄横跋扈搞得民怨沸腾,正直朝臣不断上书进谏,有时甚至以死抗争,据统计,仅不到五年时间内,朝臣们就上书十五六次。终于引导起了和帝警觉。但朝臣大多依附于窦氏,于是他想到了与他日夜相处的宦官郑众,密谋诛除窦氏外戚。
郑众“为人谨敏有心机”——谨慎机敏有心计,深受和帝刘肇信任。他秘密联系了为人正直、平时不肯与窦氏为伍的司空任隗和司徒丁鸿。趁窦宪外出征战之机,提拔丁鸿任太尉兼卫尉,负责军队调动和皇宫保卫。窦宪回来后,丁鸿趁其不备,将窦氏家族一网打尽,或诛杀,或迫其自杀,窦氏外戚集团彻底清除。
郑众因“受谋”之功被封为鄛乡侯,并从此开始辅佐和帝处理政务,成为东汉第一个参与朝政大事的宦官。不过,郑众并无专权野心,他辅佐和帝,主要是想帮助和帝成为一代明君。“中官用权,自(郑)众始焉”“由是常与议事” “一心王室,不事豪党”(《后汉书·郑众传》)。郑众为人比较廉洁,朝廷封他好多官职,他都主动拒绝,只领受了大长秋一职。
第二回合:安帝时期,宦官李闰、江京诛邓氏,宦官得势
公元106年,汉和帝病逝。和帝皇后邓绥是个很有才能,又嗜权如命的人。为了能达到临朝目的,邓绥立出生仅百天的殇帝刘隆即位,尊邓绥为皇太后。不到一年,殇帝病亡,素有政治野心和执政能力的邓太后不顾非议,又立13岁的安帝继位,自己继续临朝称制,并重用邓氏宗亲辅政,开始了新一轮的外戚专权。
邓太后执政期间,邓氏家族权势日隆,她的哥哥邓骘任大将军,其他兄弟皆任要职,把持朝政。安帝成年后,嗜权如命的邓氏久不归政。郎中杜根上书劝谏,邓绥大怒,下令将杜根捉到宫殿,装在袋子里当众杖杀。幸亏执法者故意轻打,才偷偷保全其性命。还有一名叫成翊的官吏,也是因为上书劝邓绥归政,被投入监狱。
邓氏专权早就引起安帝的忿恨,无奈邓氏权势太盛,安帝只好忍耐。公元121年,执政近20年的邓绥病亡。被压制已久、27岁的安帝终于亲政,很快就联合李闰、江京等宦官,以谋反罪名先后逼令邓绥家族七名为官者自杀。李闰、江京、樊丰等宦官因诛除外戚有功,均被晋升,宦官集团又走上了专权前台,并和新的外戚集团相互勾结,共同参与朝政,形成短暂的戚宦合作,共同把持朝政,“扇动内外,竞为侈虐”(《后汉书》)。
第三回合:顺帝时期,“孙程暴动”除阎氏,宦官先败后胜
安帝亲政后,安帝氏家族逐渐得势。阎皇后的兄弟阎显、阎景等,“并为卿校,典禁兵”(《后汉书》)。阎皇后骄奢横暴,贪婪权势,为了长期专权,唆使安帝将太子废为济阴王。不久安帝死于出巡途中,“欲久专国政”的阎皇后,和其兄弟及宦官江京、樊丰等人密谋,秘不发丧,赶回洛阳后才发布消息,并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拥立年幼的北乡侯刘懿为帝,史称 “前少帝”。任命哥哥阎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掌握军政大权。
新帝即位后,阎氏集团为了独揽朝政,开始排挤宦官势力,先后处死了权阉樊丰等人,江京等宦官势力太弱,只好暂时依附于阎氏外戚集团,但戚、宦矛盾并没有消除,因为废太子、立少帝不得人心,外戚、宦官集团都在私下里密谋择立新君。
少帝即位不到一年就病亡。以孙程为首的十九名宦官欲迎立废太子刘保,他们截断单衣为誓,先下手为强,少帝死后第八天,就带兵冲入内廷,将阎氏兄弟及依附于阎氏的江京等人全部诛杀,迎立汉顺帝刘保即位,史称“孙程暴动”,宦官终又得势,因拥立之功,十九名宦官全被封侯,宦官集团再度把持朝政。
第四回合:桓帝时期,宦官单超等“五侯”诛梁氏,开始长期专权
汉顺帝成年后,立梁妠为皇后,其父梁商、兄梁冀先后封为大将军,梁氏外戚势力又开始急剧膨胀,开始把持朝政。顺帝死后,冲帝、质帝、桓帝均为梁氏操纵。桓帝刘志即位后,梁冀又将另一个妹妹立为桓帝皇后,梁氏姐妹二人分别成为皇太后和皇后,梁氏家族的权力达到了顶峰,朝政全部落在梁冀手中。
史载:“(梁氏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梁冀)在位二十年,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后汉书·梁冀传》)。
梁冀飞扬跋扈,骄横狂妄,结党营私,任人唯亲,亲属党羽布满朝廷内外,百官升迁皆出其口,梁冀还强迫几千人为自己的奴啤,称为“自卖人”。 群臣朝会时,单独设座,位在三公之上。即使这样,梁冀都不满意。桓帝心怀怨恨,却无可奈何。
159年,梁氏二后先后去世,桓帝认为除去梁氏的时机已到,趁如厕之机,偷偷与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五名宦官啮臂出血为盟,决定诛除梁氏及其党羽。经过精心谋划,宦官率禁卫军突然包围了梁冀府第,梁冀畏罪自杀。家族亲信及党羽全部被诛。梁氏“中外宗亲送诏狱,无长少皆弃市”“其他所连及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死者数十人,故吏宾客免黜者三百余人,朝廷为空” (《后汉书·梁冀传》)。
铲除梁氏外戚集团后,单超、徐璜等五名宦官同日封侯,史称“五侯”。其他八名宦官封为乡侯。“五侯”等宦官集团从此得势,权势日盛,恃宠放纵,其亲属党羽也鸡犬升天,狐假虎威,单超后来甚至升为车骑将军,宦官势力取代外戚,擅权贪腐,东汉自此进入宦官长期专政时期。
史载“自是权归宦官,朝政日乱矣”“五侯宗族宾客虐变天下,民不堪命”(《后汉书》),祸乱朝政比外戚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五回合:灵帝时期,宦官曹节、王甫诛窦氏,“十常侍”登上专权前台
桓帝死后,因其无子,皇后窦妙和父亲商议后立12岁的灵帝刘宏即位,窦太后和父亲大将军窦武主掌朝政。鉴于宦官势力猖厥,祸乱朝政,窦武“既辅朝政,诛翦宦官之意”计划“斥罢宦官”“悉诛废,以清朝廷”(《后汉书·窦武传》)。
于是,窦武在窦太后的支持下,联合太傅陈蕃等正直朝臣,首先诛除了“颇具才略,专制省内”的宦官管霸和苏康,之后打算继续诛除宦官头目曹节、王甫。不料消息走漏,宦官集团抢先下手,劫持了灵帝和窦太后,然后假传诏令,捕杀窦武、陈蕃等朝臣。陈蕃被处死,窦武兵败自杀。外戚窦氏及参与谋除宦官行动的朝宦“皆夷其族”。
而以曹节为首的一大批宦官则封侯受赏,张让、赵忠等十二名宦官都进入中常侍之列,史称“十常侍”。终灵帝一朝,“十常侍”宦官集团权势熏天,完全控制了朝政,东汉政权更加昏暗腐败。
第六回合:少帝时期,外戚、宦官大决战,双方同归于尽,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汉灵帝一朝,宦官集团一直把持朝政。180年,何氏立为皇后后,其兄何进晋封大将军,何氏外戚势力开始兴起。为了牵制国舅、外戚大将军何进,汉灵帝在西园设置西园军,任命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统领西园军指挥权,袁绍、曹操皆在其手下任职,连大将军何进也要听从他的指挥。此举自然引起了何进的不满,戚、宦矛盾再此产生。
公元189年,汉灵帝病重。汉灵帝与何皇后生有嫡长子刘辩,但灵帝看不上刘辩,所以一直没立太子。病亡前,他召蹇硕进宫,嘱托蹇硕以后立庶子刘协为帝。
灵帝死后,蹇硕想杀掉何进,扶立刘协,就让何进进宫议事。不料被手下人泄密,何进返身离开,随即与何皇后扶立少帝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称制,何进辅政。何进早就痛恨宦官专权乱政,加之蹇硕又图谋害他,现在大权在握,就想除掉蹇硕。袁绍虽然在蹇硕手下任职,却是何进的心腹,就建议何进借机将宦官彻底清除。
蹇硕得知消息,就偷偷联络张让、赵忠等“十常侍”宦官集团,想诛杀何进。结果又被内部泄密,何进大怒,马上捕杀了蹇硕。但他对诛除“十常侍”集团却心怀畏惧,所以一直犹豫不决,何太后也不支持。袁绍为使何进早下决心,提议密召并州牧董卓带兵入京,帮助诛除宦官集团,何进这才下定决心。
正愁没有借口进京的董卓接到命令,马上以声讨宦官的名义,率兵往京城进发。张让、赵忠等宦官知道末日来临,就连忙召集几十个宦官私带武器,趁何进进宫时,假传太后诏令,将其骗至偏宫,一刀砍下了何进脑袋。
何进被杀后,袁绍率兵关闭宫门,指挥士兵大肆捕杀宦官,看到没有胡须的就砍,皇宫内血流成河,尸体遍地,有些没有胡须的官员也被杀死,有的为了证明不是宦官,只好脱下裤子,露出下半身才幸免于难,史载:“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后汉书》)。这场大屠杀,死了二千多人。张让等人遂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仓皇外逃,不久被追兵赶上,张让投河自尽。
东汉王朝最后一次“戚宦之争”以双方同归于尽落幕。从凉州赶来的董卓率先挟持了刘辩与刘协,同年九月,董卓废刘辩改立汉献刘协即位,袁绍、曹操等纷纷逃离洛阳,联合讨伐董卓,诸侯并起的三国时代拉开帷幕,由刘秀一手创建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从汉和帝开始,持续百年的“戚宦之争”,导致东汉朝政腐败,政局动荡,民怨沸腾,加重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最后终于出现大规模民变,把东汉王朝推向了不归路。
东汉“戚宦之争”表面上看,只是因为皇帝年少而引发的外戚和宦官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但其实质上却是皇权与士族地主阶级间的政治斗争,是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在专制制度下的尖锐表现。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了以太尉、司空、司徒为主的“三公”权力,使得经常担任内朝官职的外戚或宦官没有了“三公”的制衡,给外戚和宦官专权创造了条件。
东汉政权是在豪门士族的拥戴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皇后多是豪门士族出身,外戚势力基本上就是豪门士族的代表,士族和外戚势力的发展,势必会削弱皇权。统治者为了不使大权旁落,就不得不借助宦官势力打压外戚;宦官势力崛起,又反过来剥夺了君主和外戚的权力,一旦时机成熟,外戚势力又会卷土重来,从而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
(参考史料《后汉书》)